交上最后一門考試試卷,張紅雯剛剛返回座位,輔導員便走進了考場,發放一學期一次的評教考核單。這本是一個慣常操作,一樣的內容、選項、評語,在湖南某高校就讀了一年半的張紅雯也已見怪不怪。
但這次不同。這個學期,她的班主任開始給他們教授專業課,這個一直以來“模糊、縹緲的存在”,終于走進了他們的生活,這也喚起了張紅雯對班主任這個角色的感知。
“但遺憾的是,現在的評教內容,都是評價老師專業課的教學質量,對于班主任當得好不好,大家都是忽略的。”張紅雯告訴記者,“我們同學也聊過,大家都覺得班主任這個職務蠻尷尬的。”
但其實,這本不是大學班主任該有的面貌。早在2005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就明確規定,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2017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再次強調,青年教師晉升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須有至少一年擔任輔導員或班主任工作經歷并考核合格。高等學校要鼓勵新入職教師以多種形式參與輔導員或班主任工作。
可以說,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保證和長效機制,是高校堅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的重要抓手。
育人的關鍵一環
班主任作用發揮得好不好
記者調研多所高校發現,與張紅雯情況類似,大部分高校的班主任與輔導員都由不同人員擔任。專業課教師任班主任,一個人對一個班;學校行政人員任輔導員,一個人對一個年級。上海某高校大二學生賈凱告訴記者:“輔導員負責發布各種通知,有時也會關心一下同學們的學習生活,可以說,幾乎所有事務性工作都是由輔導員負責。而班主任除了上課,幾乎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天津某高校大三學生李霖的班主任,則是輔導員、班主任“合二為一”。“在學校,輔導員、班主任是一個人,主要是關心、管理我們的日常生活。他們以行政工作為主,基本不參與教學、科研活動,因此對我們在專業方面的指導比較少。”
還有一種情況。在北京某高校大一學生張佳看來,他們的班主任是個“大哥哥”,“我們班主任是在校研究生,總體感覺,班主任還是比較負責的,跟我們年紀差不多,特別好溝通。”
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洪成文介紹,目前,我國各大學情況有所不同,有的院校是專職輔導員做班主任,有利于達到對大學生思想引領的效果;有的院校是專業教師做班主任,有利于學生專業成長;有的院校是高年級優秀學長做班主任,有利于朋輩互助。多數院校實行的是多元化群體共同承擔,全員育人。
話雖如此,但大學班主任真能成為全員育人的關鍵一環嗎?大學班主任,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大一上學期貌似存在,之后三年半基本消失。”山西某高校博士劉燦如是說。
“從大一到大三,我和班主任只見過三面,次次都是開班會,強調一些院里的新通知、新規定。除此之外,他也沒有什么好說的。我只想說,他全身心投入的,只有自己的科研項目了。”說起大學班主任,甘肅某高校學生張建偉怨氣不小,“想想小學、初中、高中的班主任,哪一個不是為了我們的學業,為了我們的生活而嘔心瀝血、兢兢業業。可現在呢?”
張建偉所說并非個例。一高校輔導員也向記者抱怨道:“他們總說自己很忙,一些需要班主任親自參加的會議或活動,比如評定獎學金、優秀學生等事務,他們往往也推三阻四。”有一次,他反復邀請一位班主任參加學生活動,都被“在外開會”的理由婉拒了。“但活動結束后,我們在學校附近的菜市場碰到了,場面一度非常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