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之間“矛盾”究竟在哪兒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不一致,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筆者認為,微信群里家校關系是現實中家校關系通過信息化手段放大化的結果,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
一、家校矛盾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新生代80后家長養育著新世紀的寶寶。80后的新生代家長是高等教育擴招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又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且他們希望參與,期待學校和老師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學。家長群體的日益強勢使得家長和老師勢均力敵,較量便成了常態,于是糾紛頻發,帶來許多誤會和矛盾。
二、家校權責模糊,邊界不清,出現責任轉嫁、教育干涉現象。
隨著家校互相介入的程度也越來越深,家校合作便出現了模糊地帶,責任轉嫁、教育干涉現象屢見不鮮。
有時候,家長埋怨老師管教得太嚴厲或者不夠嚴厲;有時候,老師認為家長當“甩手掌柜”不管事;也有時候,家長吐槽一些老師給孩子留的作業成了家長作業。有家長感慨說,“自己成了兼職教師”,很多時候演變成“全家總動員”,孩子的作業真的變成了“家庭作業”。每天孩子的語、數、英各項作業都要家長簽字,有時候還得進行批改,寫上檢查意見;至于布置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一起制作小報、同讀一本書、進行親子詩文競賽等,則是太正常了;隔三岔五地還要配合學校到班級里教孩子們包水餃、做壽司、擺果盤、剪窗花……很多家長感覺要是沒有兩把“刷子”,都讓孩子在班級里抬不起頭,甚至感覺枉為父母。這些都是教學責任的轉嫁現象。
微信就像一把雙刃劍,雖然有利于家校便捷溝通,但也為教師快速轉嫁教育教學任務和責任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具體而言,學校的事務,應該分為教育事務和非教育事務,教育事務包括課程教學、學生作業布置、學生評價等,非教育事務則包括校園安全、食堂衛生、購買校服等。對于教育事務,應該由教師負責,根本不需要家長參與,家長過多地參與,將不利于教師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而對于非教育事務,則應該多由家長參與,比如,購買校服等事宜,就可以全部交給家長委員會負責。
目前來看,家長過多地參與了作業的修改等教育事務,而較少參與非教育事務。
三、家長的功利參與使得“劇場效應”顯現。
中國的父母們傳統上缺少與學校的配合觀念,認為家庭只需要把孩子照顧好就可以了,教育問題應該由學校全權負責。但近幾年來家委會的新聞也刷爆了朋友圈。比如,競選家委會的截圖:常青藤名校、知名企業“白骨精”、過億資金的雄厚財力……還有家委會成員利用家長會勸捐1200元“感恩費”。原本普普通通的家委會,一時之間似乎就完成了“異化”。不少家長參與家長會,也都是有著功利的目的——為了和老師多聯系,換取老師對孩子的關注。
有些家長研究教育少,研究孩子少,反思自己少,但研究老師多,過度參與學校正常的教學過程。在劇場里,一個人站起來,其他人不得不站起來甚至站在椅子上,“劇場效應”也在家長參與教育中有所顯現。
四、部分教師師德師風、專業素養存在問題。
社會資源緊張,老師在分配資源時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很正常,但也不排除一些老師做事不公正,區別對待,甚至暗箱操作,讓本來已經很焦慮的家長過于擔心孩子吃虧,從而加倍引發家長和學校的緊張關系。一些老師發現孩子的問題后第一時間找家長告狀,把責任往家長身上推,做法欠妥,讓家長對老師的要求產生抵觸情緒。
五、雙方微信溝通存在問題。
有的家長班級群抱怨孩子作業多,老師表現強勢:看不慣你退群;“有的老師則表現冷漠:×××家長,孩子不舒服,我給你們打了那么多電話也不接,你們自己看著辦。而有些家長不分時間,凌晨一兩點給老師發信息,有的家長用命令式、責備式語氣,比如“孩子想上進,在幼兒園作為老師您千萬不能打擊他的上進心,用心去鼓勵他進步,改掉不良的壞習慣”。
這都是一些小事件,卻因為溝通不當問題引發矛盾升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