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家長對教育這么關注;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人們對教育公平這么關注。
近期,有關“微信群家校矛盾”的報道頻頻見于媒體。用“家校矛盾”搜索微信文章,達120篇之多,時間跨度從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21日;百度搜索“家校矛盾”,相關結果更是高達767萬條。
哪些家校矛盾事件連續上熱搜
筆者梳理了 近期刷屏朋友圈的家校新聞事件,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作業”成為家校矛盾的焦點。
家長深夜質問老師,“孩子還沒睡你好意思睡嗎?”數出1億粒米、提交1萬字觀后感、整夜刷屏求幫孩子澆水等都是過量作業、奇葩作業導致問題的反映。家長沒有批改作業,老師毫不客氣地質問家長:“昨天晚上賺了幾百萬元?”“你這樣將來孩子和你一樣可悲!”
北京師范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用大量實證研究的數據,展示了家校共育的真實狀況:家校溝通與合作過多聚焦學習和成績。四年級和八年級家長與班主任溝通最多的內容均為學習習慣和考試成績,很少圍繞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相互溝通。
二、微信家長群也有“小江湖”。
網絡流傳的家長群日常對白如宮斗劇,要知其進退才能避免被圍攻,還要小心翼翼把握與老師交流的分寸。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在群里,老師代表無上的權威,家長發言前需要字斟句酌,甚至“好言好語”“溜須拍馬”,生怕說錯一句話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進而影響到孩子在班里的處境。老師比較隨意的一句話、一條分享,家長會排著長隊齊刷刷地回應、點贊;老師布置了一項任務或是發布了一個總結,家長們也會不厭其煩“保持隊形”,諂媚地發出雷同的回復。
還有一種情況是,班級群變成了一本“意見簿”,家長可以隨時隨地對老師的教育教學提出“意見”或“建議”,甚至“指點”校方的各種工作。在文體活動中,如發現自己的孩子未能登臺,有的家長就要求班主任給個說法;因為孩子古詩詞成績被發在家長群,就要求老師“登門道歉”,不然就揚言“到教育局去反映情況”;不少地方還出現過家長“逼迫”學校更換教師等爭議。
第三種情況是有家長敢怒不敢言,糾結郁悶。有的家長抱怨老師現在通過家長群每天給家長批改作業打分,這令家長十分焦慮,擔心自己的表現拖孩子的后腿;有的家長反映班主任利用班級群,向家長布置任務,家長很難表達不同意見。
三、教師利用群主身份踢家長出群。
家長群里一言不合就可能被踢出去。寧波一小學家長反對亂收費被踢出班級群,事后該家長的孩子被老師“穿小鞋”。有網友評論,“將家長踢出班級群是一種‘暴力’。”家長群是工作群,被班級群踢出群,意味著被踢家長將失去通過班級群獲取班級信息的機會。這是十分明顯的班主任(群主)利用自己的權力對不配合家長的懲罰。
四、教師不注重隱私保護。
公布孩子的成績和排名,截圖孩子的日記,透露家長的經濟狀況,給家長批改作業情況打分等都屬于透露隱私。“我看了昨天發群里的俞同學的關于壁虎的一段文章,其中有提到我家孩子‘殘忍’地對待小壁虎,(老師沒有核實)……,請問這樣在群里發出來是否欠妥?”“你家經濟條件這么好為什么不請個一對一的家教”等內容,都涉及了泄露隱私。
五、家長學校雙方各自展示權勢的傲慢。
女教師因罰站學生被帶入派出所關押數小時,展示了握有公權力的部分家長的傲慢;某所知名小學的傲慢刺痛了家長心,家長們在帖子中議論,“這種名校一直就是帶著濃濃的權力氣味,透出的全是高高在上的冷漠和無可復加的傲慢。”
六、家長們的其他戲份在群里時有上演。
“家長群”的吐槽此起彼伏,有些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矛盾,也有家長們“戲精”之間的矛盾。炫富、炫技、吹牛、抖機靈、打口水仗、道德綁架、私聊公開、公開爭論、公開獻媚、想方設法溜須拍馬表忠心等戲份時有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