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消費者在使用牛奶自動販賣機。
“泔水奶”推動食品安全監管
國內乳品市場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引發國人擔憂,國外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嚴重的乳品質量安全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推動了相關質量標準和監管體系的完善。
1842年前后,大量外來人口涌入紐約,大批新生兒誕生,很多年輕媽媽無法靠自身乳汁哺育兒女,牛奶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時,市面上出現了一種“兒童衛生奶”,廣告稱其“營養賽過母乳”。然而此后紐約兒童的死亡率卻很高,而且夭折兒童都喝過這種“兒童衛生奶”。
《萊斯利畫報》通過調查,發現奶商給奶牛喂食酒廠的酒糟,以刺激其多產奶;并且將奶牛關在狹小的空間內,用減少奶牛活動量的策略催乳。很多奶牛乳房潰爛,甚至渾身是病,但這些病牛的奶仍然被用來供應市場。《萊斯利畫報》以“牛奶交易大曝光”為題刊載了一系列文章,將“泔水奶”的黑幕展現在公眾面前。
政界、經濟界名人紛紛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整頓乳業市場。隨后,巴斯德消毒法在紐約乳企中普及;1906年,美國通過第一部《食品和藥品法》,包括牛奶在內的食品、藥品有了統一的質量檢驗標準。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也出現過牛奶質量安全問題。1914年,英國開始了“干凈牛奶運動”,政府對牛奶檢驗并且將其分為三級。這一運動推動了英國對牛奶進行檢查并制定標準。
20世紀50年代之前,在乳制品消費大國法國,牛奶還被裝在鐵桶內運送到零售商的手上,再由零售商將其裝瓶。直到1950年,法國政府強制規定每個人口超過2萬的城市,都必須銷售用蠟封口的瓶裝牛奶。從此瓶裝或紙盒裝牛奶的銷售日漸普及。
牛奶營養價值屢遭質疑
上周,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研究中心陳淑薇博士提出,飲奶量過多會阻礙兒童建立健康飲食習慣,有機會增加超重及患其它慢性病風險。
香港衛生署助理署長梁士莉醫生補充,市面上的配方奶粉雖聲稱含有不同營養素,但目前仍未有證據證明某些營養素能被幼兒吸收。她說:“成長配方奶粉的熱量較全脂奶高三分之一,引致肥胖的風險更高,它們很多都添加了DHA以及AA等成分,但其實仍未有證據證明營養素能被吸收。”
法國知名科學專欄記者、曾任《營養》、《健康新知》等雜志主編的蒂埃里·蘇卡出版了《牛奶:謊言與內幕》,稱近70年來,法國乳品業游說團體宣傳力量將牛奶締造成現代飲食中的支柱食品。
從1999年起,他收集各種資料,漸漸發現牛奶并不像宣稱的那樣功效強大。普遍認為的優點,如預防骨質疏松癥、糖尿病及一些心血管疾病等,都經不起科學的推敲。每天飲用三到四份牛奶不但不會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反而很可能增加其風險。而且牛奶和兒童身高增長的“自然聯系”也并沒有被證實。
此后,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研究發現,大量飲用牛奶會增加婦女卵巢癌的發病率。一項為期12年、涉及7.8萬名婦女的哈佛大學護士健康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很多年來,牛奶被認為是最完美的食物,但它并非無可替代,和任何營養品一樣,它有優點也有局限。人們仍然可以保持對牛奶的喜愛,但需要更平和、更理性地像對待面包、水、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一樣對待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