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中華學生愛眼工程轟轟烈烈的慈善活動背后,究竟想隱藏什么商業行為呢?劉理事長很直白地說,“名義上是公益,但該收錢的話絕不手軟。”工作人員張健的詳細解釋是,“他用一副鏡片的捐贈卡到咱們店里來,他不可能是拿著鏡片走了,這個時候還需要鏡架。”山東省章丘的一位加入了愛眼工程的眼鏡店老板說,“選個鏡架吧,129選個鏡架,這個鏡架30塊錢,掙他100。”
原來,愛眼工程進行的所有所謂捐贈,既不是錢也不是實物,而是一張張卡片,這張卡片只能到加盟的眼鏡店兌換鏡片,而愛心捐贈卡上每副價值360元的鏡片,真實的價格卻低得讓人難以置信。一位眼鏡店老板告訴記者,原來一副鏡片的真實價格只有30元錢,而在愛眼工程的精心設計下,捐贈卡只是放出的一個誘餌,當滿懷信任的學生拿著捐贈卡上門后,又成了愛眼工程各類近視治療儀的推銷目標。
章丘的一位眼鏡店老板說,“愛眼工程推行那個三用鏡,第一次來了基本上就880元,980元,1180元。第一次來的人,70%的人能夠買上。”而工程委員會工作人員馮經理卻告訴我們,一個三用鏡的進價只有380元。因此,這些眼鏡店在加盟愛眼工程后,很快都嘗到了甜頭。章丘眼鏡店老板說,他加入“愛眼工程”的第一年,就翻一番,“掙了120萬,123萬”。理事長劉金順也說,“只要你舍得,百分百讓你賺大錢。玉田那個店,以前40多萬,現在500多萬。”
那么,如此處心積慮幫助眼鏡店賺錢,中華學生愛眼工程又能從中得到什么好處呢?調查中記者注意到,各地捐贈的鏡片,都是一家叫“三億康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產品,每家眼鏡店被要求每年至少購買六萬元三億康的產品,這個三億康公司和愛眼工程又是什么關系呢?
工作人員馮經理告訴記者,“嚴格地講,愛眼工程和三億康是一個整體,三億康的總經理是劉總的夫人,所以說,劉總在北京那邊抓愛眼工程,這個公司,三億康公司反過來說也就是劉總的資產”而劉金順說,“你要捐贈別人(公司)的東西,我們就會取消你的(資格)。”
至此,整個利益鏈條浮現出來,中華學生愛眼工程以公益名頭吸引各地眼鏡店加盟,眼鏡店以中華學生愛眼工程的名義進入學校,捐贈廉價鏡片吸引來大批學生,從中獲利;而劉金順則通過向上百家加盟眼鏡店大量銷售三億康的產品穩定獲利。
那么,這個中華學生愛眼工程究竟是一家什么樣的公益組織呢?劉金順的說法是,“這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不是一個個人行為。我是國家派遣的,我的工資也就3000塊錢。我們愛眼工程上面還有主管單位,上面國家還有個主管單位,我們只是一個執行單位。我們主管單位是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
中華學生愛眼工程的宣傳冊上,印著各部門關于“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的官方文件,記者向衛生部主管的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進行了核實。但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項目部負責人在電話里回答,這里沒有一個叫中華學生愛眼工程的項目,他也并沒有聽說過一個叫劉金順的人。
這個處處都刻意給自己披上官方外衣的中華學生愛眼工程,它的真實面目到底是什么?在愛眼工程宣傳冊上,有份出自香港的注冊證書。記者來到香港,調查發現,2010年,有一家中華學生愛眼工程促進會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公司性質私人,注冊資金一萬港幣,注冊人正是劉金順。而印制在宣傳冊上的同一個編號的注冊證書,有限公司四個字不見了,“中華學生愛眼工程促進會有限公司”搖身一變,成了“中華學生愛眼工程促進會”,公司注冊證書也變成了注冊證書。
記者在北京市工商局網站上查詢三億康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發現企業狀態顯示的竟是吊銷,吊銷時間是2011年12月12日,可就在2011年12月23日,這家三億康公司仍在與加盟愛眼工程的眼鏡店簽訂著銷售合同。
一個虛構的中華學生愛眼工程就這樣套著慈善面孔在全國各地上演著一出出圈錢鬧劇。同時,劉金順也在大肆宣揚著這樣賺錢理論,“我們一定要盯著人的眼睛去賺錢,看著人在那兒動,那錢在那兒動,看著你的人,看著你的口袋,我要想怎么把你口袋里的錢裝我口袋里,而且要你主動地送給我。”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記者感受到無論學校、老師還有可愛的學生們,從未對中華學生愛眼工程這個響亮的名頭有過任何懷疑。工程會的馮經理說,“現在的老百姓都很聰明啊,沒有什么特殊的營銷手段的話你懵不到他。”劉金順也說,“表面上我們是公益,實際上暗藏商業,而且公益是一個幌子,我跟你講過,一個炒作,拿著公益這個帽子戴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