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湖棧道(陳陸輝供圖)
橋南傍水(陳日進供圖)
美生活
海濱鄒魯生態宜居之所
“悠悠煙水,澹澹云山,泛泛漁舟,閑閑鷗鳥。”這本是我國古代造園強調的獨特意境,如今可謂西湖公園最真實的寫照。在泉州創建文明城市、宜居城市中,西湖公園為泉州的生態、人文環境加分不少。園內有綠化植物300多種、鳥類30多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達到6種!2002年,聯合國迪拜組織授予西湖公園“改善人居環境范例獎”。“這是由獨立評選委員會斟選出來的,含金量相當高,獲此殊榮不簡單哪!”肖副主任說。
宜居城市,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主流城市觀。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不僅要依據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等多方面條件,而且優美的自然生態和良好的人文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泉州市市長黃少萍在未來工作計劃中指出,要“實施中心市區綠化景觀提升改造工程,建設泉州植物園、晉江兩岸景觀帶主題公園、觀音山公園、桃花山公園和濱海公園,新增綠地120公頃,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而依照城鄉規劃部門的規劃,今后泉州綠地發展的總體格局為“一灣、兩核、兩江、四山、多園”。其中,生態核心是指桃花山郊野公園、觀音山公園、河口灣濕地自然保護區,“多園”包含沿著泉州灣自北向南的公園:大坪山風景區、崇武古城公園、浮山湖公園、西山公園、繞城高速北橋頭公園、東海濱海公園、溪口公園、蚶江公園、六勝塔風景區、碧海公園、紅樹林保護區、祥芝港風景區等。這一規劃著力將海濱鄒魯古泉州城,打造成富有沿江濱海山水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如今,濱海公園一期已經竣工,國慶節還辦起了盛大的園林花卉展,繽紛的“花海”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悠閑漫步在這里的步行道上,或在自行車道上享受騎行的速度,海風拂面,濤聲陣陣,觀景美不勝收,生活好不愜意。
慢生活
綠道相連串出古城美景
古人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而生活在泉州的人們,則是最幸福的。
沿著金山公園慢道,可以望見滿目的龍眼林,香氣沁人心脾;踏著濱海公園乳白色的濱海步道,憑欄望海,自有一股悠閑雅致之情;信步桃花山木棧道,層層疊疊的桃花美景渲染開來,美不勝收……泉州的慢線系統,仿佛一條條聯絡線,將刺桐古城的美景一一串起。讓市民在山水相連間,樂享愜意的生活。
不久的未來,泉州市區結合城市的生態本底、景觀資源、交通和城鎮布局等資源要素,規劃一個綠道系統,串起西湖公園區、閩臺緣博物館區、泉州花博園區、泉州南少林區、清源山風景區、泉州圣墓區、桃花山觀景樓、森林公園區、觀音山公園區等9大景區,并配備獨立的步行道與自行車道系統,只要一輛自行車,就可以把泉州走透透。
泉州市中心市區山水慢線系統工程也有序進行。今年年底要完成的山線慢道為桃花山北入口―森林公園慢線,長約4.6公里;水線慢道為接官亭―金山公園段6公里慢道,東海濱海公園總長為8.2公里的兩條慢道,已基本完工。眾多風景線在慢道系統的聯絡下,將變得有跡可循,環環相扣,景景相映。(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李秋云/文 林良標 謝向明 田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