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記者從全市旅游局長工作會議上了解到,今年全市將圍繞讓游客在濱州多停留消費一天、到濱州多來一次、旅游總收入在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每年持續提升一個百分點的“三個一”目標,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豐富產品體系,著力提升服務質量,年內完成所有4A級以上景區改革任務,深入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并提出了“青銅海岸”口號,在全國率先推出灘涂海岸旅游品牌。
本報通訊員 宋飛 本報記者 王茜茜
兩年發展50個旅游特色村
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支持各類社會資本投資旅游業,推動旅游產業資本化運作,培育1—2個有帶動作用的旅游集團,大力扶持一批中小旅游企業,形成骨干企業主導、中小企業配套的旅游企業架構。推進銀旅合作,爭取金融信貸支持,完善旅游投融資機制,實現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促進旅游資源跨業界、跨區域整合,2015年,完成全市4A級景區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任務。
打造都市旅游品牌,加快培育航空旅游、郵輪旅游、溫泉旅游、房車旅游、修學研修、養老養生、體育旅游等新業態。立足原生態、唯一性、獨特性,實現陸海空協同發展。立足實際,進行差異性開發,打造“青銅海岸”,在全國率先推出灘涂海岸旅游品牌。整合資源,以奧林匹克公園為載體,策劃、規劃“體育博覽匯”旅游產品。與儒學文化研修呼應,依托孫武古城打造兵學文化研學基地,聯動淄博、臨沂市推出兵學研修線路。加快沿黃、沿海溫泉資源開發,建設一批養生養老休閑綜合體項目,依托南部山區建設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融合發展第一二三產業,按照“近郊依城、遠郊靠景、突出特色、集約發展”的思路,實施鄉村旅游提質工程。發展鄉村旅游合作社,實行連鎖經營,逐步構建鄉村旅游園區化、景觀化、規模化的發展新格局。到2016年,建成4個省級原生態旅游景區。到2017年爭取每個縣區建成1—2處集中連片的鄉村旅游區,有條件的縣區建成1處以上鄉村旅游度假區,全市發展10個特色旅游小鎮、50個旅游特色村、3000家鄉村旅游品牌經營戶,打造黃河人家、魯藝人家、湖上船家、棗鄉人家、山里人家等鄉村旅游品牌。積極發展工業觀光、購物、考察和旅游商品制造業,加強旅游商品的研發和生產,建設旅游商品制造基地,鼓勵商場、餐飲、酒吧、娛樂場所等延長夜間營業時間,實施亮化工程,打造“夜濱州”,開發夜間購物休閑產品。到2016年,打造6條特色休閑街區,60家老字號特色店。
今年新建改造旅游廁所41個
市委、市政府《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中,確定旅游業為全市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產業、富民惠民的民生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先導產業、國內外游客感知體驗生態美麗幸福新濱州的“美麗產業”和“幸福產業”。并指出了,到2020年,全市旅游總消費額達到300億元,城鄉居民年人均出游達到5次,旅游業增加值約占生產總值的6%。
積極推進全市重點項目建設,把重點旅游項目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行領導分工負責制,高標準建設中國孫子國際兵學產業園、黃河三角洲文化產業園等重點文化旅游項目,推進中海—秦皇河—南海、無棣古城、永安古鎮、龍江濕地、三河湖旅游度假區、雪花山旅游度假區等項目集群建設,加快黃河島、貝殼堤島、濱海濕地等海洋旅游項目開發建設。
加快文旅融合,整合本土文化,深入挖掘濱州的河海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努力將全市以孫武古城、魏氏莊園為載體的孫子文化,以鶴伴山、白云山為主體的道教養生文化,以興國寺、龍華寺、大覺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渤海革命紀念園、渤海軍區機關舊址為依托的紅色文化,以老槐樹為象征的董永孝文化道造成獨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旅游品牌。保護性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生產性保護合理利用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探索推進“旅游廁所革命”,今年全省有近4000所新建、改造廁所,其中濱州市確立了41所。年內在濱州汽車總站建成市級旅游集散中心,惠民縣、鄒平縣、無棣縣建成縣級旅游集散中心,高速公路服務區和火車站建成2處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建設自駕車旅游營地,積極發展智慧旅游,開展在線服務、電子導游、網絡營銷、網絡預訂和網上支付,全面提升旅游信息話服務水平,2015年實現全市3A級以上景區、3星級以上酒店免費網絡全覆蓋。
倡導集約節約、循環利用的綠色低碳旅游新方式,深入開展綠色飯店和生態旅游區創建活動,大力實現旅游節能節水減排工程,倡導健康旅游、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