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承天寺北側,藏著一座小山,名為鸚哥山,因山上巨石形似鸚鵡(鸚哥)而得名。
承天寺十景中,“鸚山暮云”便位于鸚哥山上,鸚哥山曾占地3畝多,每到大霧天,山上幾株百年古榕上,常縈繞著煙霧,遠遠望去,頗有“鸚山猶帶暮云生”的效果,“鸚山暮云”因此得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鸚哥山一度被鏟平,用來填百源川池種水稻,“鸚山暮云”也因此消失。
而在泉州民間,還流傳著一個關于鸚哥山的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欽天監報告閩南有天子之氣,于是派開國大將江夏侯周德興(?-1392)前往調查,周德興深諳堪輿之術,得知承天寺中有一塊名為“鸚哥山”的龍穴,為避免這名為“承天”的地方出現一位“真龍天子”,決定破壞其風水,用“路箭”之法,修新府口巷,射向鸚哥頭部正穴;修敷仁巷,射向鸚哥腹部(承天寺大雄寶殿);修承天巷,射向鸚哥尾部(承天寺山門),破壞了這塊龍穴。
作為規模僅次于開元寺的寺廟,承天寺與崇福寺一起并稱為“泉州三大叢林”。承天寺所在地最初為五代時期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的南園,后周顯德年間(954-960)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賜名“承天寺”。宋代王十朋(1112-1171)任泉州太守時,寫下《承天寺十奇詩》,其中兩首與鸚哥山有關:
《鸚山暮云》
返照東方映彩明,鸚山猶帶暮云生。
狂風不作承天起,微雨欲來遍地橫。
江右開時知御闕,閩南浮處識溫陵。
空看本是無心物,為雨為霖從我行。
《石如鸚鵡》
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渾如鸚鵡容。
毛羽不生隨地老,文彩難畫等天終。
能言彩鳳名堪比,守拙高人道不同。
自是六丁亡已久,惟留只影度春冬。
2008年,“鸚山暮云”景觀恢復工程開始施工,遵循修舊如舊的方式,將鏟掉的小山包重新回填,從寺中通往鸚哥山的石徑上,重修一座小牌坊,牌坊上有“鸚山”二字。石階上立有一塊天然石頭,狀如鸚鵡。
山上有小亭、石桌等,此外,還種植了榕樹、龍眼、枇杷等樹木,按歷史資料的記載和描繪進行了重建,鸚哥山終于恢復舊貌。
如今沿著承天寺北面的臺階拾級而上,仍可登上鸚哥山四望,高處可見重重佛殿和民居,時過境遷,鸚鵡石依舊獨立在鸚哥山頭,見證著古城時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這條濱海“黃金通道”提前實現主體完工2025-07-03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