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洋滯洪片區(豐澤段)啟動征遷后,征遷黨員干部職工全身心投入,用心用情做好群眾工作,推動形成比學趕超氛圍,征遷工作成效顯著。其中,由東湖街道和區委黨校、區住建局、區農業農村水利局、區總工會等區直單位組成的民宅征遷二組更是佳報頻傳,截至11日,民宅征遷二組完成簽約356宗,完成任務的91.28%,完成宗數在6個征遷組中排在第一位。
家住北峰街道霞美社區的劉先生是此次片區改造的征遷戶,他家的房子是一棟300多平方米的兩層建筑,曾分兩個時間段建設。按照征遷補償方案關于建設年限的認定,能補償的面積與他的預想差距較大。
“他講了幾句話,泡了杯茶,就讓我們走人。”在回憶起第一次做劉先生的動員工作時,民宅征遷二組第6動遷小組的工作人員這樣講述起當時見面的場景,他們坦言那時候已感受到做通該征遷戶工作的難度。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動遷人員明白只要工作深入了、細致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就有了。通過對征遷戶和周邊房屋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工作人員決定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推進征遷工作。一方面,勤走訪、常走訪,把政策解讀清楚,并以劉先生親屬和周邊鄰居等與他相似例子為突破口,讓他明白補償方案不可突破,同時通過社區有威望的人員上門做思想工作,引導他通過征遷補償解決經濟困境,重新開啟新的生活。慢慢的,他的訴求逐漸降低。另一方面,為了打消劉先生的疑慮,動遷人員多次協調測量隊對房子漏測、未測或有疑義的地方進行重新測量,精準地計算補償金額,保障他應有的權益。最終,劉先生完成了協議簽訂。
“征遷工作要在堅守政策底線的基礎上,做到既用心又靈活。你不用心,就沒辦法和群眾拉近關系;不靈活,就沒辦法保障群眾應有的權益。”在談到近段時間來的征遷工作體會時,動遷第6小組的工作人員這樣說道。
征遷工作說白了就是群眾工作、服務工作,在民宅征遷二組,由總工會、婦聯、老干局等群團組織和部門工作人員組成的動遷第5小組生動地演繹了這句話。征遷過程中,他們發揮自身群團服務群眾的優勢,幫助多位征遷戶爭取到應有的權益。
11月1日啟動征遷簽約后,家住霞美社區的陳老太天天來到動遷第5小組的辦公點,反映她和已過世丈夫建設的老厝產權在已過世兒子的名下,她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在多次溝通和對案例進行分析后,動遷人員明白,只有堅守住保障陳老太應有權益的這條底線,該宗征遷才有可能簽訂協議。“不管爭議雙方如何氣勢洶洶,我們都熱情接待雙方,用心做好服務工作。”來自婦聯、老干局的女同志負責做陳老太的解釋工作,并幫助她引入婦女法律援助,來自總工會的男同志負責做好陳老太兒子家屬的工作,引導雙方通過法律途徑理清家庭內在關系。最終,關系理清了,征遷的糾紛也就平息了,陳老太應有的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同樣家住霞美社區的高女士也向動遷人員反映,她和丈夫關系名存實亡,受家庭關系影響,擔心她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了解到該情況后,動遷人員通過引入婦女援助律師,幫助她爭取應有權益;協議簽訂后,動遷人員還積極協調拆遷公司,為高女士母女爭取了相對寬裕的時間,讓她們得以找到安身之所。
“群眾的訴求就是我們工作努力的方向!”正是這種把群眾利益擺在第一位的工作態度,動遷工作才能得到眾多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不少完成簽約的征遷群眾夸贊動遷人員素質高,感激他們幫助自己解決了不少難題。除了做好群眾工作,堅守原則、工作扎實的作風也是該組動遷人員做好征遷工作的有力保證,截至10日,動遷第5小組辦結的29份協議全部通過送審,征遷工作完成質量高。
在動遷第12小組辦公點,東湖街道班子領導與該組動遷組人員正在對案例進行逐宗研究。大家你一語我一言,圍繞問題癥結分析探討破解的辦法,并形成共同意見。該場景正是東湖街道實行以老帶新、快速推動征遷舉措的真實寫照。
據了解,10月15日西華洋滯洪片區啟動征遷后,東湖街道早啟動、早著手、早部署,于16日完成全員進駐指揮部,迅速打開征遷工作局面。該街道通過實行班子成員掛鉤各小組、以老帶新、實行激勵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定目標、定任務、定責任,把責任壓到各組各人,充分激活各動遷人員的“戰斗力”;堅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立足部分抽調工作人員沒有參加過征遷的情形,以會代訓,通過組織2次大型的培訓會、3次交流會,就征遷方案、實施細則、工作磨合等方面進行培訓,幫助動遷人員提升做好征遷工作的“功底”;堅持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為被征遷戶算明白張、算細賬,替群眾權衡利弊做分析,盡力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征遷工作得到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該組征遷任務剩余不到10%,進入了攻堅掃尾階段。“越是臨近項目掃尾,越要堅持標準、堅持原則,一把尺子量到底;我們各個組、各個責任人也將對照自己的工作目標、任務,按照責任分工,堅持一抓到底,確保高質量的完成此次征遷工作任務。”對于做好后續征遷工作,東湖街道黨工委書記杜謀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