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縣實現游客接待102萬人次,同比增長26.6%;旅游收入9.1億元,同比增長24.6%……這是建寧交出的成績單。一個山區小縣,如何吸引越來越多游人的目光?
近年來,建寧實施“全域旅游”戰略,從旅游到“旅游+”,做活產業鏈,通過旅游扶貧,演繹新精彩,旅游產業實現從“點”到“圈”的華麗轉身。
“旅游+”做活產業鏈
作為偏遠的山區小縣,建寧要發展旅游,曾被當地人都不看好。
然而,仔細梳理建寧縣境內的旅游資源,其實相當豐富——作為“中國建蓮之鄉”,擁有5萬畝的建蓮及12萬畝的桃梨園;作為中央蘇區縣,有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反圍剿紀念園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秀起東南第一巔”的金鐃山;滿眼見綠的閩江源保護區;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獨具特色的農業資源……
圍繞優勢資源,這些年,建寧在景區建設、品牌打造、配套要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境內景區主題單一、宣傳功夫不足、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卻成為發展軟肋。
出路何在?該怎么走?
“山區旅游要發展,還得打破瓶頸,實行大規劃。”縣委書記鄭劍波說,建寧的旅游要發展,須立足實際打好“生態牌”,要想把旅游做強,須推動旅游業與三產融合。
思路決定出路。縣里經調研論證,決定立足當地豐富的紅色、綠色、生態資源,圍繞“紅色、綠色、田園”做文章,全力打造生態特色旅游,做大做強“全域旅游”這塊蛋糕。
鄭劍波說,“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簡單的景點旅游,如何以旅游為線,串起農業、文化、電商等跨界產業,創新更多元的旅游產品,才是應有之義。
近年來,建寧實施景區全域聯動、空間全景營造、線路全域統籌、產品全時體驗、產業全域融合、品牌全域融合,探索“景縣合一、全域建寧”的旅游發展模式,構建“一城一環兩軸三區”旅游格局,將建寧縣城當作一個大景區來打造,積極發展“旅游+產業”,將旅游的輻射效應與各大產業相連接。比如,依托建蓮、黃桃、黃花梨、筍等特色農業產業,開發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水果采摘等“旅游+農業”項目;依托食品加工企業等特色平臺,開發“旅游+工業”項目等;依托林業生態優勢,開發城鄉景觀綠化一體的“旅游+林業”項目。
旅游扶貧惠及百姓
對建寧來說,“全域旅游”不僅讓旅游與各大產業聯姻,還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也實實在在惠及當地百姓。
近日,在建寧縣濉溪鎮高峰村村民林華的農家樂,游客們開心地體驗打糍粑的樂趣。廚房里,林華和妻子正在忙著給游客做晚餐。“以前,都是燒柴,廚房里到處都是煙。現在,電壓穩了,廚房全用上電器,又快又干凈。”林華的妻子說。
高峰村有179戶人家,早些年,由于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村民們幾乎過著原始的山寨生活。
“過去,村里的人守著幾畝地過日子,圍著豬圈掏豬糞,如今村里變化大,日子越過越紅火!”貧困戶聶裔樟說起現在的生活,樂得合不攏嘴。
為幫助聶裔樟這樣的貧困戶脫貧,去年年初,建寧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根據貧困戶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等情況,為他們量身定制脫貧方案。比如,與高峰漂流公司對接,介紹貧困戶到公司當護漂員;專門安排科技示范戶與貧困戶結對子,幫助他們解決田間管理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等。
與此同時,高峰村百戶人家搭上旅游快車,眼下,靠搞旅游增加收入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僅去年,高峰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0萬元。在多方努力下,高峰村已從全縣第一貧困村發展成為生態旅游村,還被列為三明市唯一的國家旅游扶貧觀測點。
據了解,近年來,建寧全力抓好旅游扶貧,對民宿、農家樂、采摘園、旅游商店等鄉村旅游經濟實體采取“保底收入,盈利分紅”的原則,吸納貧困農戶通過出租農田、竹山、資金等入股,參與當地旅游項目經營管護。截至目前,已帶動5000多名農民致富。(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通訊員 陳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