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變化大
武濟村交通便利,省道穿村而過,距離斜灘鎮僅19公里,距離平溪也不過十幾公里。省道早在十幾年前就鋪設瀝青,2011年還進行了改造,提升了路面質量,行車更安全。
從武濟亭到里厝和洋垱,幾百年來只有一條土路,雨天一身泥濘,平常無法行車。2012年,村民主任廖齊壽牽頭號召村中外出人員捐資修路,硬化路面,并身體力行,多方奔波,得到縣、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投入30多萬元,最終硬化了這條村道。村道于2012年11月動工,2013年1月竣工,次月投入使用。道路全長1.1公里(包括牛塘仔路段),寬3.5米,厚18厘米,轎車可直接開到村民家門口。
2016年3月,葉貴生等鄉賢倡議為村里修一條環村公路,從洋垱沿田邊通往黃山公廟,路面寬5米,長約1公里。村民一呼百應,短短幾天時間,籌資13萬元。這條環村公路的修通,使得武濟村出行條件得到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觀,可謂舊貌換新顏。
風景迷人
境內聞名遐邇的壽寧三關虎墓,站在武濟村的黃山公廟附近,有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能看到三關的第三關,并且還能看到三關水電站的水壩。而站在三關虎墓墓前,只能看到前面二關。
如果步行,從武濟村到三關虎墓大約需要1小時的時間,過去這條山路是通往三關虎墓的唯一通道。如今,開小車也可以到達三關虎墓。有二條路可走,一條從長溪村出發,一條從印潭村出發。
宗教信仰
歷史以來,武濟村人最信奉黃山公,村中宮廟供奉有黃山公像,每年正月還要舉行祈福民俗活動,村民輪流做頭。近些年,村民生活較好,爭相做頭。據了解,武濟村的黃山公廟,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1981年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土木結構,建筑面積110平方米,是壽寧境內早期供奉的黃山公廟之一,香火鼎盛。
據史志記載,黃山公,名黃槐,壽寧縣清源鄉韻托村人,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宣和二年(1120)任徽州知州。黃槐為官清正廉潔,一心為民,“賑濟饑糧救萬民、懸壺濟世澤蒼生”,壽邑百姓尊奉其為“黃山公”。
除此外,原來從后井坑搬遷來的村民,則多信奉五谷仙,也建有仙宮。
和許多地方一樣,村民們過年,初二不走親訪友。據說,這一習俗跟倭寇侵擾有關。這一天本為祭祀受倭寇侵擾而逝去的先人,后衍生為這一天只有“白事”才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