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
歷史上,武濟村分為里厝、洋垱、武濟亭三個角落。
歷史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有附近的粗坑自然村、后井坑自然村的部分村民遷居牛替村,壯大村子規模,增加村莊人口。增加了新村、回頭灣、水井垅、牛塘仔幾個角落。房屋較分散,每個角落少則幾棟房子,多則十幾棟。全村有100多戶,500多人口。
武濟村民風淳樸,村民一直遵循“忠厚古樸、耕讀傳家”的祖訓。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學子發奮苦讀,考上大中專學校,其中不乏考上重點名牌大學者,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近些年,年輕一代走出山村,外出闖蕩,在福建的福州、廈門、泉州和廣東的汕頭、揭陽,以及浙江的蒼南等地,經商開超市,紛紛在城里買房置業,頗有作為。
武濟村后裔主要遷往浙江龍泉、福安、斜灘鎮山嶺村、鰲陽等地。
教育從盛到衰
說到該村的教育,和南方省份許多農村一樣,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普及,及農村大量年輕人外出闖蕩、創業,留守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且幾乎都是老人,這導致了小村莊教育的迅速衰敗。
該村在上世紀80年代,曾辦到小學三年級,最好時有2個老師,屬初小校規模。至2000年左右,隨著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及生源的驟減,該村小學最終停辦。位于村中的那所廢棄小學,像一個孤獨的守望者,寂寞地迎送著日出日落。
盡管如此,幾十年來,村莊還是出了一些人才。有從事銀行、衛生醫療、媒體、教育等行業的人才,在各條戰線上做出突出業績。近些年外出經商人員,不少人也家境殷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