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寧德市經濟建設的加快,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對健康愈發重視,參與健身鍛煉的群眾數量也越來越多。但在寧德市中心城區,還有一個較為尷尬的現象,部分社區周邊難覓體育健身設施,群眾只能到離家較遠的體育中心、公園等場所進行鍛煉,極為不便。本次市“兩會”期間,如何推動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讓群眾能夠就近“動”起來,成了代表、委員關注的問題。
現狀 部分居民無法就近鍛煉
近年來,寧德市加大了體育設施建設投入,2012年至今,全市共建立城市社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項目49個。但目前,寧德市中心城區仍有不少社區體育設施仍處于“空白”狀態,無法滿足市民鍛煉、健身的需求。
“以老城區南漈周邊為例,除了南漈公園外,基本找不到公共的體育健身點,更不要提一些開放式的公共籃球場和羽毛球場。”市政協委員林興明表示,雖然市體育中心、青少年宮等大型公共體育場所免費對公眾開放,但由于地理位置過于集中,距離老城區較遠,遠遠不能滿足、方便群眾日常鍛煉的需求。“居民無法就近鍛煉,全民健身也就很難落到實處。”林興明說。
“在中心城區,不僅部分社區缺乏體育健身設施,已有的體育設施受損后無人維護的問題也十分突出。”市人大代表陳麗燕表示,由于公益性的健身設施管理責任不明確,健身設施損壞后不能及時維修和更換,不少社區或小區體育設施帶“病”運行,嚴重影響了體育設施功能的發揮。
建議 推進社區體育設施建設
林興明建議,應加大對社區內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各新建、改建、擴建的居民住宅區,應在規劃中就充分考慮預留用地,建設相應的文化體育設施;在無體育健身設施的社區綜合利用社區內閑置地和綠地,建設小型球類場地、兒童及老年人活動場地等一系列占地較小的簡易運動設施;扶持有條件的社區設立羽毛球場、籃球場等公共體育場所。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鼓勵各類企業通過場館、場地冠名以及市民集資等方式,參與社區內體育健身活動場所建設。
陳麗燕建議,應明確社區、小區內體育設施的管理維護責任歸屬,使相關體育健身設施能夠正常運轉,長期使用。此外,政府還應積極引導各學校、單位在下班時間開放內部體育場所,提供給市民使用,從根本上推進全民體育、全民健身。(記者 茹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