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九十多個日夜奔忙雪域高原,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圓滿收官——
在高原,看得見大海
向云端,向高原。
2022年7月15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131名干部人才從東海之濱跨越3300公里來到西藏昌都。
在西藏,流傳著“阿里最遠,那曲最高,昌都最險”的說法。昌都的險藏在地球的褶皺里,橫斷山脈與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的激流切割出一片山高路遙的險境。三年來,援藏干部人才在茶馬古道殘存的騾馬蹄印中,以浪的堅韌劈開群山阻隔,以潮的執著潤澤雪域高原。
用“福建所能”回應“昌都所需”。三年來,實施規劃內項目33項,到位資金5.32億元;計劃外項目308個,到位資金4.43億元,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十四五”階段性考核中綜合績效評價獲得優秀等次,福建援藏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優勢。缺氧不缺精神,這個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們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這個事情必須一茬接一茬、一代接著一代干下去。”
去年9月,福建黨政代表團赴昌都考察。省委書記周祖翼提出,要把“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等福建的優良作風帶到受援地,堅持把他鄉當家鄉、把援藏當事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各項工作。
伴隨一年又一年牧草返綠,一筆筆援藏資金、一個個重大項目、一項項民生工程、一次次交心交融給藏東高原帶來海的氣息,也架起了一座跨越山海的“連心橋”。
民生為本,提升幸福感
昌都卡若區通夏村,昌都市婦幼保健院依偎在達瑪拉山腳。藍天白云下,紅白相間的建筑頗為壯觀。
達瑪拉,藏語是“杜鵑花”的意思。每年五六月,山上都會如期盛開各色各樣的高山杜鵑,仿佛是一場亙古不變的約定。
作為福建援藏單體投入最大的項目,福建先后投入1.1億元援藏資金。醫院建成了,設備有了,更需要人才和技術的支撐。
聚焦昌都民生所急,福建從醫療、教育等領域入手,集中力量開展“組團式”人才援藏、智力援藏。在這所醫院里,活躍著11人的“小組團”援藏隊伍,這些專家大多來自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省立醫院等三甲醫院。
談及過往,副院長兼病理科主任、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專技人才吳雪晶說:“剛到昌都時,當地醫療人才極度緊缺,病歷寫得不規范,就連許多先進設備都不會操作,更別提稍微復雜一些的手術了。”病理科是昌都市唯一一家支持自行檢測并簽發宮頸癌報告的病理實驗室,這讓原本一年半前就可以回家的吳雪晶選擇了續援。她說,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能做的東西有限,所以就想著趁熱打鐵。
和吳雪晶一樣,葉清蘭、鄧麗勇、鄧婕都選擇“趁熱打鐵”。去年3月,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完成45名專技人員中期輪換相關工作,其中33人繼續留任。
在醫療援藏專技人才的幫扶下,昌都市婦幼保健院先后建成婦女“兩癌”篩查中心、婦產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新生兒篩查中心等5大中心,恢復了停止6年的住院分娩服務,開展各類新技術、新項目。
據昌都市衛健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醫療衛生組組長繆長安介紹,我省援藏醫療專業技術人才的平均年齡在工作隊中是最小的,只有38.6歲。恰恰是這批年輕人,實現了“大骨節病”“包蟲病”“多指畸形”動態清零,成功實施全區“首例手術”20余項、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00余項。
昌都不僅要圓“健康夢”,還要圓“教育夢”。
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中,平均年齡48歲的教育援藏團隊是最大的。在他們中間,傅玉香的援藏時間長達7年。作為第八、九批援藏老師,2022年,傅玉香踏上第三次援藏征途,“我要做的事情還遠遠沒達到。在新的雪山面前,不去一步一步接近它,你如何知道它的巍峨雄偉”。在昌都卡若二中,傅玉香手里的一個地球儀、一張世界地圖,打開了孩子們新的世界。
福建對口支援的卡若二中已經連續6年在西藏班錄取人數中位居榜首。同時,福建省援藏工作隊通過充分發揮“組團式”作用,開展縣域送教送培、赴閩跟崗培訓、云課堂云教研,福建的經驗、智慧、標準如海浪般層層推進,教育援藏的半徑在不斷擴大。
昌都市教育局副局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教育文化組組長陳鵬程認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援藏不是單純的物質上給予,而是一屆接著一屆干,搭建一座座西藏與內地交流的橋梁,為每一個離太陽最近的孩子打開一扇扇夢想的窗戶”。
風從海上來。更多的昌都人如今既能觸摸雪山的巍峨,也能聆聽大海的濤聲。他們收獲的不僅是更開闊的眼界、更多元的選擇,還有更豐富的人生。
產業為重,唱響協奏曲
在左貢縣,一粒核桃有了更豐富的人生。
怒江穿流而過的左貢縣,群山環抱,層巒疊嶂間,一片片挺拔生長的核桃林隨處可見。這里的10個鄉鎮中,有7個鄉鎮出產核桃,然而由于山高谷深,加之是皮厚仁少的山核桃品種,想要賣出去并不容易。
如何將山核桃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這是對口支援左貢縣以來,福建省援藏工作隊廈門工作組歷批干部人才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先后6次邀請專家反復論證研究之后,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廈門工作組最終確定把生產山核桃油作為發展方向,讓滯銷的核桃“流淌”起來。
核桃油被命名為“山海一鷺”。福建省援藏工作隊廈門工作組傾囊相授:投入援藏資金4000萬元建成夯達產業園,成立旺達食品加工廠,引入廈門建發進行合作,通過廈門工會消費幫扶市場牽引,推動核桃油從高原走向內地。
發展的背后,是理念的潮涌。左貢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廈門工作組組長柯海濤說:“通過導入資金、技術、人才、市場資源,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型,幫左貢培養了一批管理、技術人才,留下了一個實實在在、帶不走的產業。”目前,旺達食品加工廠年產值近2000萬元,占全縣工業產值一半以上。
其實,昌都并不乏優勢資源,如何把它用好、用活,從而發展特色經濟,福建援藏干部人才錨定的方向是從單向支援向雙向合作轉變。這不再是一方給予、一方接受的單程航道,而是如潮汐般往復的雙向奔赴,讓供需兩端在時代的浪潮中實現雙贏。
在洛隆縣俄西鄉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福昌香業公司的生產線正開足馬力加緊生產。該公司負責人劉曉靜說:“要是沒有福建省援藏工作隊幫忙對接永春技術資源,搭建電商銷售平臺,產品不會這么受歡迎?,F在訂單越來越多,日子更有盼頭了。”今年4月,該公司生產的永春香與藏香融合的“福康巴”新式藏香連續“登陸”東方甄選,“小作坊”成為“大爆款”。
曾經,藏香因產品質量不一、品牌力不足、市場拓展受限、規模效應不強、富農能力不足等問題,香氣難出雪域。與昌都相隔幾千里之外的永春,一根香卻“點燃”了百億產業。在洛隆縣委常委、副縣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林康看來,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藏香和永春香在產業發展上具有高契合度。
從永春到藏地,這同樣是山海之間的一次牽手。如今,洛隆縣建成了標準示范型藏香生產基地。
三年來,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化支援,持續探索“福建企業+昌都資源”“福建市場+昌都產品”等產業促就業的路徑,形成了一支藏香、一瓶核桃油、一只林麝等“十個一”援藏產業布局,帶動就業人數近萬人;推動昌都農特產品走出西藏,借助福建各類展會平臺,實現產品銷售額超2800萬元;在福建設立9個昌都農特產品展銷平臺,打造提升23個特色產品品牌,推動受援地特色產品實現銷售額6000萬元。
除了黨政機關主導和援藏資金支持的項目外,越來越多民間力量、民營企業如百川歸海般“入局”。
在昌都市卡若區通夏村有一條閩昌街,道路一側是昌都市福建商會會長黃進來投資9000萬元建成的佳博家居物流園,目前市場商戶總體創收近6000萬元。
協作共贏的藍海正在開啟。據黃進來介紹,商會成立于2018年,會員單位已經從最初的十來家發展到89家,“有了援藏隊,我們更愿意到昌都共享發展機遇、服務當地社會,為促進閩昌交流合作搭建平臺”。
互鑒交融,共繪同心圓
2019年1月,出身于昌都唐卡世家的仁青郎加創作出第一幅唐卡漆畫作品《指小路尊者》,讓漆藝與唐卡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現歷史性跨界融合。
近年來,小路變成了大路。在省第八、九、十批援藏工作隊的持續支持下,唐卡漆畫在昌都市迅速成長。目前,昌都市已經成立了唐卡漆畫藝術協會,形成唐卡漆畫基地1個、工作室4個,解決就業人數近百人。
去年底,作為福州援藏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八宿縣非遺暨唐卡漆畫展亮相榕城。參展工藝師代表扎西嘎松認為,漆畫唐卡是西藏唐卡和福建漆畫藝術不期而遇、相得益彰開出的閩藏藝術之花。
在時光的潮涌中,閩昌兩地人民如浪花與礁石般相依,通過不斷的交流交往交融,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融,譜寫出大海般深沉的情誼。
5月14日,向巴玉珍跟著左貢縣藝術團來到廈門參加以“康巴文化快閃”為主題的多場演出。當雪域高原的鼓點撞上海濱城市的浪潮,向巴玉珍說:“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交流,讓西藏的文化和濱海的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學習。”
統計數據顯示,三年來,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累計創建11個“三交”品牌,開展“探尋八閩文化、追尋總書記福建足跡”“閩藏一家親、紅領巾愛祖國”“中華民族一家親、閩昌婦女心連心”等主題交流活動;累計組織中小學生、婦女代表、宗教界代表人士、鄉村振興專干等基層群體71批1921人次赴閩開展交流;推動152名西藏籍高校畢業生赴區外就業創業,“閩藏一家親”更加深入人心。
不斷創新援藏思路、拓寬援藏廣度、細化援藏精度,福建援藏工作用點滴行動詮釋著“革命理想高于天”。昌都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領隊呂國健說:“拼搏奮斗的精神已經融入每個援藏干部人才的骨子里。三年援藏不僅僅是一項工作任務,更是一段刻骨銘心的人生歷程。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將繼續發揚和踐行援藏精神,像格桑花一樣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臨行揮手兩依依。
6月29日,邊壩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邊壩工作組組長林福泉又一次來到邊壩縣第一小學。馬上就要離開了,他有點放心不下。
今年3月,總投資4530萬元的新校區改擴建項目竣工,涵蓋新建教學樓、男生宿舍、澡堂、食堂及附屬配套設施。學校的一角還在動工,女生們也將在不久之后告別擁擠的板房,住進全新的宿舍。
“孩子們不用再兩個人睡一張床,不用再排隊兩個小時才能吃上飯;學校不會再有老鼠竄來竄去,不會再有污水橫流……”邊壩縣第一小學校長昌王斯滿邊走邊說。蹚過積水,走進食堂前,她在臺階上用力蹭了蹭鞋底。
道別時刻,昌王斯滿緊緊握住林福泉的手不肯松開:“林副書記,走的時候一定要打個電話。”這樣的場景,一次次發生在援藏干部期滿返程時。
只是他鄉已成故鄉。
在洛隆縣委、縣政府大院里,碩大的月季花嬌艷欲滴。“高原日照強烈,月季花比老家大得多。”福建省第十批援藏人才周煌斌不停拍照,他說,“三年后我還會再來,到時川藏鐵路通車,洛隆一定又變了模樣。”
“天路漫漫,千回百轉,只為與你相見……”昌都市委副秘書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綜合組組長李文新與昌都作曲家洛松尼瑪合作,深情寫下《昌都情》。
歸程亦是起點。
在東海之濱,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隊已經收拾行囊,奔赴雪域高原續寫無悔答卷。(福建日報記者 阮錫桂 肖榕 昌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