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品種繁多且使用廣泛,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很高,這樣就造成了百姓對它在名稱方面比較混亂的認識,我們經常聽到"抗生素""抗菌藥""消炎藥"的說法。但是,上述三個名稱并不是同一個物質的三個稱呼,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到底該如何區(qū)分這些名詞呢?
抗生素原來屬天然
1928年,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發(fā)現有種細菌分泌的物質可抑制其他細菌的生長,經過分離他發(fā)現了這種細菌,即青霉菌,并把青霉菌分泌的這種殺菌物質稱為青霉素,將其運用于疾病治療領域,起到殺滅細菌、治療疾病的作用。 這類來自天然的、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在微生物生長時分泌出來的,并具有殺死或抑制其他細菌能力的物質,就是"抗生素"。例如青霉素、紅霉素、頭孢菌素、鏈霉素等,都是抗生素。
"抗生素"除了能夠抗菌外,在抗腫瘤、抗排斥、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有作用。在抗腫瘤領域,抗生素有絲裂霉素、博來霉素等;在器官移植后抗排異的免疫抑制劑中,有環(huán)孢菌素等;在心血管等疾病,有他汀類藥物等。
抗生素是抗菌藥范疇的一部分
相對于來自天然的抗生素,抗菌藥這個概念除了包括抗生素,還包括合成和半合成抗菌藥。
1935年,人們在用染料染布時發(fā)現,有些化工原料也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受到啟發(fā)后,人們用不同的化工原料合成出了同樣具有殺菌、抑菌作用的"磺胺"。除了磺胺外,喹諾酮類藥物如環(huán)丙沙星也是合成抗菌藥中重要的一員。因此抗生素是抗菌藥的一部分。
抗菌藥和消炎藥,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弄清感染和炎癥的區(qū)別,就能完全明了抗菌藥和消炎藥的應用范圍。炎癥是一個病理過程,典型特征是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感染和非感染都能造成炎癥反應。比如,扭傷造成的是非感染性炎癥,癤腫就是感染性炎癥。炎癥是組織受損傷時所發(fā)生的一系列保護性應答,當炎癥反應過度時會造成機體的損傷,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這時候需要應用消炎藥,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而感染造成的炎癥反應,通常在抗感染治療后炎癥反應可以得到控制。
既具有影響機體炎癥反應機制,又具有抗炎作用的藥物稱為抗炎藥(真正的"消炎藥")。抗炎藥分為非甾體類解熱鎮(zhèn)痛藥和甾體類抗炎藥。非甾體類抗炎藥有芬必得、扶他林、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甾體類抗炎藥有地塞米松、醋酸潑尼松、可的松等。
明了這些名稱的差別,是為了避免不合理用藥。不合理用藥的結果,對于抗菌藥來說,就是導致細菌的耐藥性;對于消炎藥來說,可能造成人體對藥物的耐受性。民眾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