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由房企大腕領銜的第二輪“降價大戲”正在轟轟烈烈的拉開大幕。保利“囍春行動”打響2012降價頭槍,全國40城100余項目2萬套房源齊降價;恒大全國22城60樓盤打折促銷,最高可享9.2折;招商[簡介 最新動態],全國14個城22個在售項目加入降價行列。此外,啟動降價程序的還有中鐵置業、碧桂園、雅居樂……由房企大鱷發起的第二輪樓市降價潮正在蔓延。而房企大腕帶頭降價絕非偶然,背后其實飽含“深意”,對于其他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而言極具啟示意義。
先下手為強 時不我與搶占“剛需”
“先下手為強”,這是房企大腕帶頭降價最直接的原因。這是因為他們非常清楚,第一,2012年樓市得剛需者得天下;第二,剛需有限,時不我與,先搶先得;第三,“價格”是觸動剛需敏感神經的最佳“利器”。也正是這樣,盡管很多房企還在做著地方微調松綁調控的“美夢”,盡管降價很有可能引發老業主發起可怕的“維權行動”,這些房企大腕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降價促銷“以價換量”。
聰明者,如龍湖。作為引領去年10月第一輪“降價潮”的先鋒,龍湖的表現至今都“可圈可點”。2011年,龍湖上海“搶收華東”一役狂攬17個億的戰績,令人記憶猶新。2012年2月18日—2月19日,龍湖再現“10億周末”,如此成績與龍湖一向瞄準“剛需”密不可分。“誰先降價誰明智”,事實證明,自去年10月以來,萬科、龍湖、中海、綠地等知名房企的降價行動都相當明智。而此次降價潮中,保利“囍春行動”,數據顯示同樣斬獲頗豐,而保利此次主打的同樣是剛需產品。
步步為營 “以退為進”的背后深意
事實上,房企大腕帶頭降價并非表面搶占剛需、以價換量那么簡單,盡管在庫存壓頂、銷售不暢、龐大債務三座大山前,他們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回籠資金的需求。不過,值得思索的是,與這些房企相比,實力微弱的中小房企顯然面臨的壓力更大,照此邏輯,他們才應該是降價的急行軍,但事實恰恰相反,率先降價的反而是實力相對雄厚的房企大鱷,更包括無論如何都“不差錢”的保利、招商等國企,這些企業也降價簡直有些匪夷所思,表象背后暗藏“深意”:
首先,基于當下,這些房企大腕已經在“大勢”研判上取得高度一致,“以價換量”最明智,至少在十八大召開前都會是如此。都說船小好調頭,而有些時候卻是船大好調頭,因為這些大船擁有更先進的探測、分析系統,更及時、可靠而全面的市場數據。當他們發現風向異動之時,小船還一無所知或者手忙腳亂。從政治“維穩”的角度看,十八大之前,樓市調控宏觀政策發生大轉變的可能性不大,保障房明年的大量建成可謂“后有追兵”,而市場數據相信也給了他們同樣的答案,使得中小房企還在猶疑的時候,而他們已不約而同的放棄了幻想、觀望和等待,迅速出擊“以價換量”,落袋為安。
其次,基于長遠,行業“洗牌”大勢所趨,“國進民退”暗潮涌動。就在中小房企還在為眼前房價漲跌而心情起伏之時,有更遠目光與更大野心的大型房企顯然意識到比起眼前利益,“洗牌”才是更大的風險,同時也是更大的機遇,而這應是近來國企背景大房企紛紛加入降價陣營的真正原因,他們搶的不是剛需,不是銷量,是“市場份額”,是戰略先機。
行動基于判決,當眾多中小房企,還在對“地方微調”抱有深切期待,對調控松綁寄予厚望的時候,大型房企已經不約而同的開始了實實在在的“降價”行動,這種行動是基于對近期宏觀政策以及市場形勢的判斷,更是基于對未來行業“洗牌”的未雨綢繆、謀兵布陣。這不是賽跑,而是關乎存亡的生死時速,從這一意義上講,仍在沉睡而不覺的中小房企令人擔憂。
(賈臥龍,中華房商合作聯合會執行主席和秘書長,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全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副主席,中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