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和基層就業人數持續增多
6所部屬農林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會優先選擇大學所在城市、一線城市,相對的,他們去基層就業的比重較小。據記者統計,6校農林類畢業生參加國家或地方基層就業項目的人數不足1000人,占就業總人數比例約為5%。
而現實是,基層農林專業人才面臨斷檔,高端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能人才尤其缺乏。據國家林業局統計,全國縣以下林業專業崗位近100萬,林科人才僅占1/5;林業專業人才老齡化嚴重,50歲以上的接近1/3;一些基層林場站所甚至出現近20年沒進過一名林科畢業生的現象。
農林類畢業生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由來已久,究其原因,基層工作環境艱苦、報酬偏低最主要。農林類工作尤其是林業工作一線往往遠離城市、環境艱苦。基層薪資水平、福利待遇較低,生活配套設施不健全,阻礙農林類畢業生就業。“在教育投入均等的情況下,艱苦的就業環境需要補償機制,要進一步落實和提升基層就業待遇。”河北農業大學大學生就業創業中心主任韓福明說。
基層就業渠道不暢通,是農林類畢業生非基層就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自2003年起,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農技特崗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相繼出臺,但在地方落實上,存在渠道不暢通、政策滯后的問題。編制能否解決?各項激勵措施在地方層面是否落實?這些都是影響農林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因素。
不少農林高校就業指導中心都指出,需要不斷創新基層農林人才的招錄模式。北京林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穆琳認為,逢進必考將不少愿意去基層就業的學生擋在了門外。浙江農林大學學生處處長繆魯加說:“定向招生能很好地避免非基層就業。學生通過現有的招生機制錄取進來,有意愿去基層就業,這種訂單式培養切合基層就業需要。”
高校與行業企業的信息不對稱,使得農林緊缺崗位與學校人才培養間存在斷層。林科人才要落到基層,需要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從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出發,把引導基層就業真正前置到人才培養階段。
可喜的是,隨著引導畢業生基層就業的政策愈加系統,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到西部和基層就業。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生中有310人赴西部就業,其中選調生、村官、應征入伍者約占一半。參加選調生項目的學生從2011年的23人增加到2016年的111人,已連續5年增長。(本報記者王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