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屬高校2016屆就業質量報告清單公布,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6所農林類高校總體上保持了90%以上的就業率。
記者分析6校2016年的就業質量報告發現,進入農林牧漁行業人數少、非基層就業等老問題依舊突出,去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就業比重最大。這些老問題、新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待遇偏低造成專業對口率不高
制造業、農林牧漁、教育、信息技術、金融業是6所部屬農林高校畢業生分布最集中的行業。據記者統計,選擇從事農林牧漁業的人數約為3000人,占簽約就業人數的15%左右。
不同學歷層次表現出了不同的行業分布特點。本科生行業分布較廣,其中制造業是首選,從事農林牧漁行業的比例普遍不到10%;研究生從事農林牧漁行業的比重高于本科生,在華中農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農林牧漁行業是研究生的就業首選,占比均超過20%。此外,研究生在專業對口率上也高于本科生,南京農業大學超七成研究生認為自己從事的崗位與專業“非常對口”或“比較對口”,高出本科生2個百分點。
去農林牧漁行業就業的比重小,一定程度上與統計方法有關。《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庫結構及代碼標準》將畢業生就業單位劃分在21個主要行業,但具體到農林牧漁行業,存在界定不清的問題。例如,北京林業大學與園林、風景園林等專業對口的景觀設計公司,多數被劃分在建筑業,而與環境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專業對口的環保、水利單位,多數被劃分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由此可見,統計數據并不能準確反映出畢業生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實際情況。
盡管如此,統計數據還是從側面反映了農林類畢業生較少選擇去農林牧漁行業的現狀。農科畢業生專業對口率一直不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7社會藍皮書》顯示,理學、農學、歷史學專業就業相關度最低。
行業待遇偏低是非專業就業的首要原因。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一項針對高校畢業生行業收入差距的研究顯示,農林牧漁行業高校畢業生的收入均值由2009年的1649元上漲至2015年的3938元,但仍與2015年收入最高的IT行業有近1500元的差距。待遇偏低不僅阻礙農科學生本專業就業,同樣也阻礙農林院校的非農科畢業生進入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