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徽省出臺《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為職稱評審“松綁”。
這次職稱制度改革是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三十年來的首次重大改革,涉及到全省320萬專業技術人員。通過改革,更加充分地發揮人才評價的“指揮棒”作用,破除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的羈絆,打破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的“天花板”,“放活”“盤活”“激活”“用活”人才,讓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用人單位和專業技術人才干事創業活力。
所有職稱系列均有初、中、高級
省人社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仁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此次改革后,各職稱系列均設置初級、中級、高級職稱,其中,高級職稱分為正高級和副高級;初級職稱分為助理級和員級,可根據需要僅設置助理級。在未設置正高級職稱的職稱系列逐步設置到正高級。探索建立“榮譽教授”制度。
保持現有職稱系列總體穩定。繼續沿用現有職稱系列,取消個別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職稱系列,整合職業屬性相近的職稱系列,在新興職業領域增設職稱系列。
在職稱與職業資格密切相關的職業領域建立職稱與職業資格對應關系,專業技術人才取得職業資格即可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和層級的職稱,并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條件。初級、中級職稱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的專業均實行以考代評,不再進行評審或認定。
力爭通過3年時間,基本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范、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教案課件、病歷、收藏證書等可替代論文
此次改革最為引人關注的就是,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論文不再“一刀切”。
各個行業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分系列修訂職稱評價標準,實行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單位標準相結合,分類建立健全涵蓋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突出創新能力、各有側重、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標準。
對在艱苦邊遠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對實踐性、操作性強,理論研究屬性不明顯的職稱系列,可不作論文要求。
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試驗示范方案、設計文件、教案課件、病歷、創作成果、展覽、收藏證書等成果形式替代論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和創作作品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
專業技術人才在申報職稱時,職稱外語等級考試(含醫古文、古漢語考試)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為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