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智優惠頻出招
與這種人才流向新動相呼應的,是越來越多二三線城市為吸引人才出臺的優惠政策。據本報記者統計,目前至少成都、武漢、南京、西安等10個“新一線”城市出臺了人才優惠政策,涵蓋收入、現金補貼、住房和戶口等關鍵指標。
例如,西安公布23條人才引進新措施,提出“5年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目標,對人才實行優質生活服務“綠卡通”制度,在醫療、落戶、子女就學等方面開設綠色通道。武漢出臺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政策,推出18項戶口遷移調整政策,支持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落戶幾乎“零門檻”。
成都也高調推出“先落戶后就業”政策;同時推行安居計劃,對來蓉應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可提供7天免費入住青年人才驛站,對急需緊缺優秀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賃住房保障。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說,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老一線城市的人才飽和度、居住飽和度相對來說已經達到了頂點,出現一些人才溢出效應。而我們所說的“新一線”城市已經認識到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第一要素,正為下一步城市發展上臺階作人才準備。
留住人才看長期
在向人才敞開大門的同時,如何長久地留住人才,落地生根,也成了未來城市發展的看點所在。
從更長期來說,城市能否創造軟環境至關重要。廣東省人才開發與管理研究會會長劉善仕介紹,通過對幾百萬個人才樣本做大數據研究,他們發現軟環境對人才流動的影響占比達到48%,比如創業配套、政府有無扶持政策、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支持等。
“不同的創業人才關注的地方不同。(政府)服務要做得更精細化,對創業人才進行分類,建立人才分類目錄,并據此作出分析,看看到底缺少哪類人才,把人才引進更精細化。”劉善仕說。
而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崗位的適應性和發展空間大小也成了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互聯網、傳媒和金融等行業的就業需求,實際上對許多城市的產業結構和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說,“就業機會,尤其是高端的就業機會,與產業發展狀況有關;未來就業的發展潛力,與產業升級有關;城市宜居環境也很重要,這是由公共財政提供支持打造的優質公共服務體系,不僅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也包括園林綠化、道路交通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