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795萬人,比2016年多出30萬,再創歷史新高。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年年攀升,2017年又將迎來一個“史上最難就業季”。
在我國“就業難”的現實背景下,“畢業即工作”的傳統就業觀念開始松動,而“慢就業”、“錯峰就業”等新觀念正悄然興起。
“慢就業”悄然興起
通過對比2010至2014屆大學畢業生就業人群分布比例,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現:2010年至2014年,畢業半年后仍未就業的大學生比例逐漸增長,“慢就業”現象開始凸顯。
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7月,騰訊QQ瀏覽器發布的一份畢業季大數據報告顯示,52%的“95后”選擇找一份穩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選擇回避就業。選擇“不就業”的“95后”大多集中在一線城市,其中,北京比例最高,其次是上海,杭州排第三。不可否認,“慢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現狀的一部分。
國家職業指導師蔣玉芬分析說,“慢就業”折射出大學生一些新的就業觀。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社會的多樣性和寬容度都在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現在年輕人對自我定位和自身發展有越來越高的追求,思想也越來越開放。他們對于就業的觀念不僅局限于“朝九晚五”,而是選擇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