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天才蒙蒙亮,不知何處躥出的爆竹聲便把這個位于河北省南端的小村莊叫醒了。起更(民俗)、穿新衣,村中的男女老少開始組團結隊,走街串巷地磕頭拜年。平日里,村中少見這么多人走動,難得熱鬧。
1月26日,旅客在沈陽北站乘車返鄉。(資料圖片)
但這熱鬧,似乎與家住村西頭的研三學生孫敏無關。
論習俗,還未出閣的她初一那天無須去各家拜年,所以依舊睡她的覺,玩她的手機,寫她的論文,偶爾逗逗5歲的小侄女,待在家中。除了些許近鄰近親,其他人她只覺眼熟,卻叫不出名字,即使在門口撞見,也是禮貌性寒暄兩句便作罷。
在她看來,除了房子比以往更新,空調、電腦多了幾臺,附近大水坑里的垃圾堆了起來,鄉鄰更顯陌生外,村還是那個貧困的村,路仍然很泥濘,只是她已不是當初那個農村娃了。
作為村里的第一位研究生,14歲那年她便去其他鄉鎮讀初中,后來到縣城上高中,去廊坊市念大學,現在省外讀研。對于27歲的孫敏而言,家鄉也如兒時玩伴那般在不知不覺中漸行漸遠,回鄉工作已不是心中所愿,而在城市的扎根發展卻還有些模糊不清,仿佛只有在這一方熟悉的院落里心中才覺安穩踏實。
越來越淡的年味兒,回不去的故鄉,難融入的城市,不少像孫敏一樣的農村大學生在其中兩難,掙扎、成長、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