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上很有名氣。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有機會到英國讀中學或小學,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中英基礎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的一些不同。
“英國的歷史課讓我感動”
8歲的女孩1999年10月隨母親去了英國,在父親就讀的學校附近上了一家公立小學。英國的公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免費的,連書本都不用買,往返有一輛專門的公共汽車定時接送。女孩的母親帶著他去學校登了個記,當天他就開始上課了。女孩在國內上的是小學二年級,到英國上三年級,比國內多出了歷史和地理兩門課。女孩的母親說起英國的歷史課,竟用了“感動”這個詞。放假時一家三口到英國南部因浴池而聞名的珀斯去游玩。到了珀斯,平時言語不多的女孩忽然打開了話匣子,將歷史課所學的知識全用上,給父母介紹了為什么這個浴池是羅馬人修的,當時人們是怎樣洗浴的。女孩母親說:“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感動,雖不能背出確切的歷史年代,但他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英國的歷史課教育真讓我心服口服。”
在英國駐華使館文化教育處工作的三十歲英國某女士談起自己的小學時代,她感觸最深的也是歷史課。她說她記得在講1066年的歷史時,老師組織了一次活動——回到1066年。當天放學后,孩子們穿著家長準備好的粗布衣服,用簡陋的工具在學校里生火做飯,用泥土和草搭屋子的模型,沒有電燈,沒有電話,孩子們當晚沒有回家,第二天早上也不涮牙和洗臉。她說一輩子都會“記得”1066年英國人是怎樣生活的,因為她“經歷”了。
鮮活生動有趣是英國基礎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特點。老師很注重讓孩子們發揮他們的想像力,而不是死記硬背。歷史課上參觀博物館或教堂,或穿上維多利亞時代的服裝組織孩子們表演歷史事件是很經常的事。
“一視同仁”與“對癥下藥”
中國的中小學都是以班級為單位的,一個班就是一個孩子的“組織”。英國的中小學也分班,但上課時并不完全以班為單位的。11歲的劉同學也在英國一家公立學校讀了一年的書,他對學校里的分級制印象深刻。有一些課程如數學和英文的老師在開學時進行摸底測驗,按測驗結果把班里的學生分為A、B、C、D四個級別,上這些課時全年級相同級別的學生在一起上課,針對不同的級別,老師講課的內容也是不同的,而且會制訂一個詳細的計劃使水平相近的學生一步一步得以提高。劉同學說剛去英國時,由于語言障礙,一些課被分在初級,但學起來仍比同級孩子吃力得多。學校就專門為他一個人分派了一位老師,上課時,這位老師坐在他旁邊,幫助他分解和消化各門課老師所講內容。在他能獨立聽懂老師講課后,學校才停止給他“開小灶”。學校有一個圖書館,里面的課外書也按照級別分類的,對孩子的提高大有益處。
這種“對癥下藥”式的教育方式還體現在開家長會上。某位家長說,在中國開家長會,所有的家長坐在一起,如果孩子沒考及格,家長會丟面子,孩子的自尊也會受到打擊。而英國家長會的開法完全是一對一的,就有點兒像醫生為病人治病一樣。老師在預約的時間里只見一個家長,告訴家長孩子在學習上的不足,應怎樣努力。同時,學校考慮到孩子們的自尊心,禁止家長打探孩子的考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