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的書包真大”
劉同學說,中國孩子的大書包給她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下班時間,常能看到學生們瘦小的肩上背著沉甸甸的書包往家里走。她說這話指的并不是書本的多少和重量,而是課后孩子們的作業負擔。在英國,中小學生們的課本都留在自己座位的抽屜里,很少帶回家。劉同學家長稱,就從未見過兒子的課本,在他的書包里只能找到標有級別的課外書。因此她有時都懷疑孩子們有沒有課本。
除了作業之外,中國孩子們在放學后常捧著書背記一些東西。這就觸及到了中英基礎教育一個重要的差別。上課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所講的知識,下課再努力鞏固和背記下來,這是大多數中國中小學教育的模式。英國的教育則比較注重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劉同學說分組討論和小組作業是課堂上非常重要的內容。比如地理課,上課時老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作報告,講解著名的城市,當地盛產什么,氣候怎樣等。每個學生都積級參與,與小組成員通力合作,一些知識在課堂上就消化了。英文課也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每個人都在小組里講出自己對所讀故事的看法,哪怕你說得再離譜也沒關系,只要這是你自己的想法。下課后,老師也鼓勵學生少看課本,多看電視,多用電腦,多讀課外書。
知識教育有可取之處
中國以知識教育見長,英國與其他歐美國家一樣,注視能力教育。許多家長認為,這兩種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不能一味地說我國的基礎教育就不行。
劉同學的母親,有著海外留學(課程)經歷的她就非常肯定中國的知識教育模式。她說中國的數學教育就比英國高明許多,劉同學是小學5年級時去英國的,發現那里的數學教育相當于國內小學3年級的水平。很快劉同學駿就成了數學尖子。他們擔心再拖一段時間劉同學在中國的課就會落下了。她認為,中國的知識教育與應試教育雖死板一些,但畢竟學的還是知識,現在讀得苦一些,但為將來打下一個很好的知識基礎。她還是希望兒子在中國上中學,將來再去國外讀大學。
在中國教英文的某英國人也認為,中國的教育有它自己的特色。她承認中國學生可能是張不開嘴說英文,但她常覺得驚奇的是他們的語法都學得很好。她認為語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不能完全否定。她說中國的考試教育也不能完全否定,在英國,孩子們在18歲也要參加A級考試,這個考試也是一個孩子能否進大學的決定因素。英國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過去,只有上層社會的家長才會給孩子施加壓力,讓他們上最貴的私立學校,接受最棒的教育,成為社會精英。現在不同了,越來越多中下層勞動階層的家長們給孩子施加壓力,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改變自己的階層。因此,許多對學生放得太松讓孩子們玩得太多的學校也是不受家長歡迎的。
李女士夫婦將要在英國長期工作。他們的孩子也將在英國完成基礎教育。雖說英國的基礎教育以提高孩子的實際能力見長,但李女士夫婦仍希望兒子將來能順利通過A級考試,從而邁進大學門檻。現在夫妻二人聽說有些私立學校的升學率比公立學校高,正想著要掏錢讓孩子上私立學校。他們認為,分數還是很重要的,至少在大學前是如此的。課業過于輕松的學校,也許會毀了孩子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