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跑道”、校園欺凌、不良網貸、裸貸等,成為2016年學校安全新聞輿論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對應的學校安全事件,反映出當前學校安全防范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大部分學校安全管理者未重視貫穿上游、中游、下游的“全流程”風險防控,只在“下游”重復處理事故,未在“上游”和“中游”做好預防、預警、評估、整改等工作;學校內部的整體意識滯后、學校與外部職能部門的聯動不足、學生的風險承受力被忽視,導致學校安全風險防治與危機處置面臨困難。
維護校園安全,關鍵是要依法治校,包括明確界定學校在安全工作方面的職責。同時,要將校園安全納入公共安全范疇進行管理
2016年,一些校園安全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與中國行為法學會新聞輿論監督行為研究會聯合發布一份專門報告,題為《學校安全:2016年新聞輿論分析與2017年風險防治建議》。
在校園安全日益受到關注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減少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法制日報》記者結合以上報告分析的內容,采訪了相關專業人士。
安全風險防治面臨困難
在《學校安全:2016年新聞輿論分析與2017年風險防治建議》中,2016年涉及學校安全的新聞輿論關鍵詞被概括為:“毒跑道”、校園欺凌、不良網貸、裸貸等。
在2016年,上述關鍵詞都曾引發較大社會關注。以“毒跑道”為例,去年11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對擬立項國家標準項目《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公開征求意見。
《學校安全:2016年新聞輿論分析與2017年風險防治建議》認為,2016年,在新聞輿論的作用下,學校安全面臨“聚焦效應”“滲透效應”“連鎖反應”三重嚴峻的社會風險,對學校安全風險防治造成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