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夏金玉更為感動的,是班上40名同學和一間“專三”教室的故事。
大學第一次晚自習,夏金玉找班主任桂毅拿到了“專三”教室的鑰匙,并在班級QQ群告訴大家:“晚上想自習的同學可以去‘專三’教室”。出乎意料的是,當晚,班上40名同學竟然陸陸續續到了30多個,遇到不懂的問題還會相互請教。
“上了大學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事情,看到大家學習熱情依然這么高漲,作為學習委員我特別感動。”夏金玉說。
之后,同學們始終保持上自習的習慣,臨時借來的“專三”教室成為“思利及人助學圓夢班”相對固定的自習室,見證了40名同學的奮斗。
受家庭等因素的影響,班上的學生大多性格內向。當40名有著相似背景的學生走到一起時,同學之間互幫互助,改變在潛移默化中發生。
來自湖北十堰的趙永父母離世,跟隨叔叔生活。剛入校時,班級活動中他從不發言。通過一段時間相處,他跟好友打羽毛球,討論問題,性格開朗了很多,大二時和同學一起參加湖北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還獲得了二等獎。
剛入學時,曹雨暉不喜歡與人交流,對于別人的幫助很不習慣,甚至是抗拒,“害怕欠別人人情”,生病了寧可不吃飯也不想麻煩室友幫忙買飯。
室友的熱情主動讓曹雨暉的心慢慢打開。大學里,她還加入了學校最有影響力的社團之一——“雷靈棍社”,大二時擔任社團辦公室主任,負責文件管理、場地申請、兄弟院校交流等工作。進入大三,這個95后姑娘又有了新的人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