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馬列理論讀書社——
一個活躍了三十年的“紅色社團”
30年前,陜西師范大學9名學生,自發成立了一個理論讀書小組,品讀馬列主義經典、學習黨的方針。
30年后,這個讀書小組已發展成為“校有總社、院有分社、班級有組織、宿舍有成員”的馬列理論讀書社,下設260多個學習小組,數千名學生常年堅持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并帶動了全校學生“學馬熱”。
是什么讓陜西師大的一代代青年學生,數十載學習馬列主義理論,薪火相傳,孜孜追求,堅持至今?其實,答案就在這堅持30年的腳步里。
從一個社團到一個品牌
作為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高校,陜西師大一直聚焦如何“育育才之才”這一關鍵問題。校黨委決定以馬列理論讀書社為依托,通過學生社團形式,系統地組織學生研讀經典原著、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引導他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自覺認同上。
“我們不僅要培養出擁有較高專業知識和教師技能的人才,更要培養出未來能夠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服務的‘四有’好教師。”陜西師大黨委書記甘暉說。
為此,陜西師大專門成立大學生理論學習指導小組,制定《學生馬列理論讀書社章程》等多項制度,構建起讀書社活動的長效機制。每年拿出專項經費資助理論學習活動,支持出版《鄧小平理論研究》《馬列理論讀書社簡報》等刊物。同時,出臺《學生馬列讀書社指導教師聘任辦法》,推薦名專家名教授擔任顧問和指導教師,指導讀書社的學習實踐活動。
學校還啟動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標立“塔尖”。學校通過組織大學生骨干走進后勤一線參與生產勞動、走進黨政機關開展掛職鍛煉、走進社區工廠調研思想動態,深入了解黨的方針政策貫徹執行狀況,感受改革開放巨大成就,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成長為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如今,堅持了30年的“馬列理論讀書社”,已經從一個學生社團成為陜西師大的一個閃亮品牌,受到全校學生的真心喜歡。
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從王安石變法看中國制度與社會理想”,這是馬列理論讀書社一次讀書分享會的主題,主講人是陜西師大2014級本科生楊弟福。
楊弟福從王安石當時所處的社會現狀和歷史動態,介紹了變法的背景和目標,啟發大家以史為鑒、立足當下,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擔負起青年學生的使命與責任。
“這樣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讀書分享活動,不僅吸引了學生,而且讓他們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陜西師大黨委宣傳部部長魯鎮告訴記者。
如今,緊扣讀書、思考、研討、交流4個環節,讀書社形成了由總社邀請專家學者主持的馬列論壇,由各分社輪流承辦的“理論學習沙龍”,在不同層次、不同年級的學生中間開展的“1+1”理論助學活動,在全校范圍開展的“我眼中的馬列主義經典”讀書漂流活動等特色活動。
“讀書社喚起了學生的理論學習熱情,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益互補,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成為了學生的興趣和自覺。”讀書社指導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任曉偉如此評價。
從青年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出發,馬列理論讀書社在學校的支持下,建起了網站,并開通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為青年學生在線進行理論答疑指導,并增加“生活化”“藝術化”“時代化”元素,使青年學生產生價值認同與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