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占主導的今天,學校時不時要求家長參加一些網頁投票、點贊的活動,大家不堪其擾卻不敢說“不”。12月26日,長沙市教育局出臺《長沙市減輕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六項規定(試行)》,要求學校和教師不得組織各種評比、評獎活動組織孩子通過微信投票點贊。
家長們也反映,老師會要求在智能手機上下載各種APP,孩子的學習、作業,甚至在校園里的生活,都跟這些APP緊密糾纏在了一起。
每天要在APP上完成英語作業
彭希希的女兒在長沙市芙蓉區一所小學讀四年級。中午,彭希希的手機上響了兩聲,一款學生奶APP軟件告訴她,女兒在學校刷卡買了兩盒奶,光明180毫升香蕉牛奶3.97元,一盒德國德亞200毫升酸奶6.95元。除開這個APP,她女兒在學校報名上了圍棋班,還按照老師要求下載了一款在線下圍棋的APP,這個半年要繳費180元。同時學校還要求所有學生下載了“一起作業”APP,每天的英語作業要在APP上完成。
對于這些APP,彭希希有些煩,占據了手機內存不說,每天都要被這些APP“綁架”,時不時要盯著這些APP的推送信息,每天作業也需要打開這些APP,女兒放學回來就會直接說:“媽媽,把手機給我!”她覺得,女兒四年級就戴上了眼鏡,這些APP“功不可沒”。
作業APP自帶吸金功能
程露是長沙市雨花區一名家長,兒子在一所小學讀六年級,英語作業也需要在“一起作業”APP上完成。
這個英語作業看似簡單,但其實由兩部分組成,“自學”與“作業”,附有大量的收費項目。作業部分是免費的,自學則需要收費,APP內設的班級排名將這兩者合一。小孩子都有攀比心,光做對免費部分得分并不高,必須做很多收費項目總分才會高,內設的排名才能靠前。就沖這個功能,程露每個月都要給孩子充值幾十元,讓他去完成收費作業,增加總分。
孩子名正言順玩游戲
長沙的陳福兆是陪讀爺爺,兒子兒媳都在外地工作,老兩口陪著孫子讀書。孫子楠楠現在在長沙讀小學二年級。鑒于學校布置了APP作業,老人盡管換成了智能手機,可常操作不好,有次還一不小心把APP給刪了。現在楠楠自己學會弄這些APP了,陳爹爹這才松了口氣。不過從楠楠進家門起,老人家的手機就在孫子手上,具體孫子拿手機干了些啥,是不是真的在做學習題,陳爹爹也不得而知。
這就是最讓家長擔心的——孩子們能光明正大拿手機玩游戲了,岳麓區一位家長朱女士說孩子不僅英語作業需要下載APP,語文作業也下載了一個叫“納米盒”的APP,是點讀的形式完成作業。每天回家孩子拿著手機或者iPad時間超過一個小時,雖然自己把手機上的游戲都刪除了,但有的APP自帶游戲功能,號稱寓教于樂,孩子可以借此名正言順地投身智能手機世界,這讓朱女士非常郁悶。
各方說法
教育部門:沒做硬性規定
雨花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確實全區都推廣了“一起作業”這個英語APP,但是,這個作業大部分是聽和讀的作業,不需要長時間盯著看,應該對視力影響不大。而且區教育局要求,英語作業可以在APP上做,也可以通過閱讀教材和聽錄音來完成,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并沒做硬性規定。
老師:不可能替代傳統作業
對于家長們的擔憂,在長沙市岳麓區某小學當班主任的羅老師說:“APP受手機智能功能和網絡的限制,有些孩子由爺爺奶奶陪讀,不會用智能手機,或者家中沒有網絡,沒法完成APP作業,我們也不會強制。”但是APP作業的形式比較新穎,尤其像英語,都有語音跟讀功能,可以訓練孩子的聽說能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而在芙蓉區當語文老師的楊柳則說:“APP作業不可能替代傳統作業,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