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里高中閨蜜的寢室是學校分配的,幾個人的關系總是時而好,時而惱,陰晴不定。每當從教室回到寢室,其他3個人總是戴著耳機沉迷在自己電腦屏幕的小世界里,或拉上床簾,假裝對外面的動靜充耳不聞。“閨蜜說,她們宿舍經常是人員齊備,卻不交一語,這種安靜到冷漠的感覺簡直令人窒息……”
“如果有一個敞開心扉,接納彼此的寢室,就能給人以溫暖的力量。雖說宿舍里的事都是生活小事,但人的感受就是由一點一滴的小事構成的。” 華中科技大學法醫專業班長于淏說,“寢室同學相處好了,對一個人的心理建設以及班級建設都有積極意義。”
自選寢室后,他和室友相處十分融洽,每次輪到他們寢室4人課后打掃實驗室,都是晚上10點多了。因為關系好,班里有十幾個男生都陪著他們一起干,然后一起推著自行車散步回到寢室,感覺特別溫暖而愉悅。
當然,不是所有的“自選”都會笑到最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有同學發現,日常零碎生活磨出來的室友,并非當初那么合適的“彼此”。醫學專業的小穎發現,在一次自習中,室友故意側著身子,遮住習題,好像怕她看到答案。而一次講座邀約,室友因沒空而婉拒,卻和別的同學一起去逛街了。“也許是我過于敏感,但就是這些小事,讓我一直無法對室友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