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研究生入學考試報名日前正式截止。對已獲得高校推薦免試資格的本科畢業生來說,他們不需要參加接下來的考試。鄭州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菁英班”全班30名學生便是如此,該班有6人被保送清華、北大,9人保送中科院。“菁英班”學生從全學院大一新生中選拔產生,目的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每個學生都有兩位導師分別負責日常指導和專業科研。
鄭州大學的“菁英班”依稀讓人聯想到,一些中小學為成績突出的學生開設“創新班”“競賽班”。盡管教育管理部門反對中小學分快慢班,但是多年以來屢禁不絕。難怪“菁英班”出現后,外界質疑學校只是把一群好學生聚在一起,違背了國家所倡導的“大眾化高等教育”宗旨。鄭州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書記王志武解釋稱,在大眾化高等教育推進的過程中,必然要有一部分人脫穎而出,遙遙領先,起到示范作用。
“菁英班”并非鄭州大學首創,早先就有清華大學的“姚期智班”、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班”、浙江大學的“丘成桐班”,等等。不同的是,國內一流名校保研名額較多,普通學生都很容易保研,優秀畢業生普遍前往世界一流大學深造。而鄭州大學“菁英班”學生的主流目標是到國內一流名校攻讀研究生,所以引發了爭議。
高等教育畢竟有別于中小學教育,從高考開始就帶有強烈的選拔和淘汰指向。為有專長的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大學的自主權利。因此,教育管理部門沒有過多干涉高校組建“學霸班”的做法。但是,“學霸班”未必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