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今年大三,自稱接觸“替課”已有3年。當身邊的很多同學還要伸手向家里要錢時,她不僅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可以給家里添置些東西。
大一時,小月常去其他班蹭課,去的次數多了,也認識了一些班上的學生,有時相熟的同學,會讓小月幫忙點名。
蹭課時,小月發現班上有幾個名字,每次答到的人都不一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小月第一次接觸到“有償替課”。小月琢磨,這行挺掙錢,不如自己也加入,于是通過一些有經驗的學生聯系,自己也做起了“替課”。
那節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程的課間,小月的鄰座突然問:“這課叫什么?”小月怔了怔:“我給你問問。”她轉頭問另一邊的鄰座,誰知連問三人都不知道。同一排的5個人才意識到,原來大家都是“替課族”。于是,幾個人熱烈地聊起了自己的替課經歷,聲音越來越大。
突然,小月抬頭看到,老師就站在身后。老師未發一語,上講臺繼續講課。5人忐忑了足足45分鐘。下課后,他們小心翼翼地觀察著老師的舉動,飛快地遞交了作業。離開教室,小月才意識到,他們的擔心有些多余,因為老師根本連眼皮都沒抬。
日積月累,小月在“替課”這行里摸出了一些門道。“我做替課也是通過發傳單和寫廣告的方式,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就會有人打電話替課。”大三上學期,除了幫人替課,有時活多還會把多出的活轉給別人,自己從中賺取一定的差價,“每天賺100元保底,再加上一些差價費用,每月能賺2000~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