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國傳媒大學應屆碩士生何花創業,在武漢開辦了一家名為“大餐社區食堂”的社區食堂,目前只供應午餐,菜譜一周不重樣。不少慕名而去的年輕人覺得在這兒吃到了健康。
"大餐社區食堂"的招牌。記者史強 攝
每份售價15元
“大餐社區食堂”位于洪山區洪山街道馬湖社區,一墻之隔就是武漢創意天地產業園。
食堂廚房只有兩眼灶,辦公區兼餐區只有兩張桌子,平時用于外賣打包,飯點時就成了餐桌。
4名員工中,何花除了負責運營管理外,忙時也要當服務員。
7月11日,何花在準備外賣訂單。記者史強 攝
7月11日上午9時許,長江日報記者來到“大餐社區食堂”,何花正和店員鄒奎一起給盒飯打包。
打菜、配飯、打包,何花做起來行云流水,她還要不時抽空從外賣接收機上撕下新訂單。
“大餐社區食堂”目前只供應午餐,四菜一湯,每天能賣出約150份,除了對社區居民有優惠外,對外銷售價格是每份15元。
何花介紹,“大餐社區食堂”每天來自美團和餓了么平臺的外賣訂單有百余份,大部分顧客都是附近寫字樓員工,最遠的顧客住在江夏,光配送費就要近10元。
上午9時開始,何花就和店員忙著處理外賣訂單。中午11時30分左右,社區居民和產業園寫字樓員工就上門堂食。12時30分左右,食堂當天所有飯菜基本即可售罄。
勇敢選擇創業
何花近照。記者史強 攝
何花是武漢人,去年10月,她在武漢創意天地產業園一家公司實習,鄒奎是她實習時的同事。
因為工作忙,何花每天中午只能靠外賣解決,雖然選擇很多,但基本離不開重油高鹽,這讓她對身體健康很擔心。
她發現,身邊很多年輕同事都有類似困擾。
一次偶然回家,何花發現高齡的奶奶平時沒有精力做午飯,只能對付一頓,這也讓她很擔心,“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兩個問題?”
經過思考,何花決定自己開辦一家社區食堂,讓打工人和老人吃到新鮮健康的午餐,這個想法也得到了鄒奎的支持。
兩人選擇了創業,在社區的幫助下,他們在馬湖社區找到了店面,給餐館取名為“大餐社區食堂”。
“大餐不是一定要豪華奢侈。”鄒奎解釋說,當初取這個名字有兩個用意:一是便于互聯網傳播,“一問你在哪吃的,我說在吃大餐,對顧客有吸引力”;二是家常菜做出高性價比,對打工人來說也不啻于“大餐”。
“我們自己這樣吃過來的,太清楚打工人的胃了。”何花說。
菜譜一周不重樣
"大餐社區食堂"已推出的部分菜肴。記者史強 攝
創業前,何花和鄒奎對社區食堂做過調研,發現社區食堂失敗的原因基本有兩個:一是食材浪費嚴重,成本高;二是很難從外賣和餐館手中搶奪客源,特別是年輕人。
“產業園里年輕人很多,要是能吸引過來,食堂就不愁生意。”何花說。
通過調研,再結合自己的承載能力,何花決定不走傳統快餐店模式,每天推出的菜肴數量限定在4個,另外有一份湯。
“減少選擇有時反而是最好的選擇。”何花說,面對外賣平臺上無數的選擇,自己反而每天更加苦惱,因為不知道該選哪一家。她覺得,如果自己能幫年輕人“安排好”,肯定會受到歡迎。
每天下午4時前,何花會根據當天銷售情況和顧客反饋意見敲定第二天的菜單,隨后在網上下單買菜,第二天早上8時前配送到店加工。每天上午9時,她和鄒奎會在微信群里發布當日午餐菜單。
“每天菜單的制定不是個簡單活,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何花笑著說,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應季菜的生長情況等都會影響午餐的菜肴品種,甚至廚師身體情況也會造成影響。
有時候,廚師身體不適在家休息,鄒奎就會自己掌勺炒菜,品種也會變化,一些顧客開玩笑說來吃飯是“開盲盒”。
“新鮮健康有保證,口味上就眾口難調。”何花給自己訂的規矩是一周不重樣。“第二天不重樣就意味著食材必須當天采購,保證新鮮。”何花說,食堂里沒有冰柜,“每天食材都用完了,用不上。”
初步實現收支平衡
7月11日,廚師在"大餐社區食堂"加工菜肴。記者史強 攝
11日中午,食堂有肉末蒸荷包蛋、小炒肉、冬瓜肉末和黃瓜肉片,同時免費提供冰鎮綠豆湯。
小炒肉炒時不過油,冬瓜可以清涼下火,綠豆湯里放了葡萄干和冰塊,解暑開胃。此前,食堂還推出過冰粉、茉莉花茶、西瓜果盤等及各種佐餐湯,都很受歡迎。
“這些菜既健康又可口,跟在家里吃一樣。”27歲的劉力源在產業園一家公司工作,從食堂開業起,他就每天中午和幾個同事固定來吃。
“剛開始還每天看下菜單,現在直接來吃。他們安排的我都滿意。”劉力源說,除了家常菜,有時食堂也會做大蝦、牛腩,讓人有意外驚喜。
“我每天到公司后第一件事就是刷菜單,然后訂午餐。”28歲的小管現在已經習慣“開盲盒”。今年5月的一天,她偶然吃過食堂的飯菜后,分享給了自己的朋友。
7月11日中午,不少年輕人來“大餐社區食堂”用餐。記者史強 攝
從7月份開始,朋友們將訂餐的任務交給了小管。她每天早上將菜單發到群里后,再為大家訂上12份外賣。“好吃、放心”是大家一致作出的評價。
開業幾個月,食堂已經初步實現了收支平衡,這更加堅定了何花的信心,她希望能摸索出辦好社區食堂的新模式。
下一步,何花準備想辦法解決配送問題,讓更多人吃到食堂的健康飯菜,還想把視頻直播引入到“大餐社區食堂”。
(長江日報記者 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