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理解作者不熟悉答題“套路”
讓王亞也沒想到的是,答了一下題,引來了眾多學生的關注,多是來自蘇州的考生,有考生調(diào)侃自己 " 一道閱讀題做成人格分裂 ",也有考生表示 " 文章太感人了,考場看完時差點哭了,但沒有做題的心情 ",更有考生稱 " 第一次這么喜歡一篇考試閱讀 " 等。
連考生家長也前去“圍觀”王亞的微博。網(wǎng)友“步步媽媽”說道,“文章特美,考生家長來圍觀了,此家長在30年前當考生時,做閱讀題心里就恨恨地想過: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真想這么多,有這么多用意么?作者知道出題者這么多的想法么?”
網(wǎng)友“謙謙與倫倫”是來自常熟的一名考生,她告訴現(xiàn)代快報記者,成績還沒出來。不過看到原作者只答了6分,自己拿0分也不足為奇。她也很理解作者,“之所以答6分可能是不太熟悉答題的套路。”
王亞則評價道,蘇州這道閱讀題的答案其實已經(jīng)很不錯了,沒有進行生硬地曲解,而是按語文閱讀的答題體系進行比較周到的分析。考試就需要有考試的語言體系,有統(tǒng)一評分標準,這恐怕是在目前的情況下無法改變的事實。
“所以,希望大家也不要去苛責出題人。”王亞說,“我最想說的,我當過十余年老師,知道老師不容易,希望社會多給予老師和教育一些理解與支持。”王亞說道。
王亞調(diào)侃:“一切禍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蘇州全體高二學子致歉。”
△閱讀理解試題答案 圖片來自微博@阿魚魚魚呀
觀點:用點心可以找到更好的命題
21日,現(xiàn)代快報記者采訪了西交大蘇州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陳興才。他提出,“考題詭異到如此地步還說正常,是借著考試學術的名義耍流氓!”
陳興才說,這樣的事兒層出不窮,屢見不鮮,是命題人該用點心了。他舉例道,2017年浙江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用了鞏高峰的《一種美味》,一條草魚刷爆了網(wǎng)絡,原因是文章最后寫到,從鍋里跳出來的魚“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考題叫考生解讀“一種美味”的意蘊以及結(jié)尾“詭異的光”的妙處。“史上最難考題”的調(diào)侃之余,有人采訪鞏高峰,其回應,稱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讀,當時寫這句話完全是為了搞笑,自己也不明白這個“詭異的光”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考生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的“笑話”。
陳興才認為,怎么讀作品,固是讀者的自由,但不是要把千萬顆腦袋統(tǒng)一到答案上來的命題者的自由,讀者和命題者是兩個概念,不得偷換。當命題者辯護“我有權(quán)不管作者時”,是冒用了“讀者身份”。于是留下了一個悖論:你既然宣稱讀者可以不管作者原來怎么想,那你憑什么要考生服從你的答案,豈不是打自己嘴巴,或難道有雙重標準?
他認為,其實這事的根子不是作者意圖與命題人的立足點不同,也不是讀者可不可以讀出作者沒意識到的,而是命題,盡考些沒用的。多年來的閱讀題考法,在所謂的文學鑒賞知識里讓學生走迷宮,這作用,那意蘊,此手法,彼效果,別說原作者答不出,讓命題人試試,如果題目不是自己出的,或答案不是自己做的,看看能得幾分。
陳興才說,新課標在“評價建議”里反復強調(diào),語文課程評價要重點考查學生“基于社會情境的閱讀表達與交流”,并在高考命題建議中,明確指出,未來的考試題目要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設計典型的任務”,“設計具有代表性價值的語文實踐活動,以考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多樣化、綜合性和整體性表現(xiàn)”。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命題人先去讀課標,命題要改,像課標說的那樣去做。
“用心點,可以找到很多好的命題。”陳興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