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莊禮偉教授資料 在泰國遇車禍去世
【編者按】
12月17日,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莊禮偉教授在泰國清萊不幸遭遇車禍去世。消息傳來,學界始以錯愕,繼而哀痛。莊老師性情沖淡平和,學問淵博精深,作育人材盡心竭力,正值盛年而罹此橫禍,士林痛失英才,學子泣別良師,曷勝慘傷。我澎湃新聞國際部同仁素日亦常蒙莊老師提攜指點,縱天地無情,我輩自有情鐘,謹借此文以寄哀思之萬一。
莊禮偉,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博士,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關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教育部區域國別研究備案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社會與文化基礎”首席專家,時事評論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政府涉外事務應急管理專家,廣東人文學會副會長,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常務理事,澳門科技大學訪問教授,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政治學,比較政治學,東南亞研究等。
2018年12月17日夜,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莊禮偉教授在泰國遭遇車禍離世,此消息18日在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暨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麥尚文處得到證實,繼賀圣達老師(知名東南亞研究學者、云南省政府參事、云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2018年12月10日去世——編者注)之后,中國東南亞研究學界再損干將,才別賀老,又失莊生,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平臺特撰寫此文,緬懷哀思。
南粵有君
暹羅無淚
莊生曉夢
化蝶成風
初見莊禮偉老師,映入眼簾的是文質彬彬的書卷氣,從燕園到暨南園,從北大國關到暨大國關,不變的是傳承和創新,尊克己而求超脫的雙重性格,在他的學術生涯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達化齋中,可放浪形骸。暨南的國關人稱他是“博學多才,心性純良,教書育人,桃李芬芳”的南粵莊生——專注于東南亞研究(文集《亞洲的高度》)世界文明演進和國際政治文化的轉向(文集《地球屋檐下》),可謂是一隅桃源太古兼濟天下蒼生。
在網絡和新媒體尚不活躍的昔日,莊老師就在新浪網設立了說文解道之莊禮偉專欄;同時,自1997年以來,陸續擔任了《南方周末》專欄作者、《南方都市報》專欄作者、《南風窗》專欄作者、《新京報》專欄作者、搜狐視線專欄作者、學術中華專欄作者、博客中國專欄作者、“一五一十部落”專欄作者等等,發表了一系列涉及國際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學術隨筆與時事評論,同時,舉行相關專題的公益講座。成為網絡傳播,雅俗共賞的先行者。談德藝、論古今、辨休咎。
與此同時,主編《漫畫地球村》,以全新的圖式思維解讀和分析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作為南粵(廣州)國際關系(學生)論壇的創始人之一,其為南粵國關學派躋身為中國傳統三大國際關系地緣學派、為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發展進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時而閑情偶寄,寓型于山水詩賦,其詩作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后現代主義的散漫平實,同時又不失朦朧詩派的審慎細膩,他癡迷于羅大佑的歌曲,徘徊于敏感且多情的預言。時而縱身于山溪,不求長歌采薇的歸隱,只求聞達喧囂的靜思,國際關系研究本應立足于現實主義理論,而生于井岡山的莊生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捍衛著心底革命田園詩般的浪漫與詠嘆。
在日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莊老師始終堅持因材施教、授人以漁,在此基礎上,進行路徑與分層教學法,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和批判,敢于向傳統和權威提出和保留意見,以非傳統的視閾對傳統進行推陳出新。莊老師重視本科通識教育和對學術基礎的落實,對國際關系教學者來說,師說心語以求世說新語是終極的追尋目標之一,莊老師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的一體化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師生之間的觀點互動和雙向啟蒙。值得后來者學習借鑒并加以發揚光大。
莊生猝然離世,使其心中很多的學術巴別塔尚待構建,連日來有兩位國關東南亞研究學人離世,心痛遺憾之余,不妨向中國國際關系學界發出呼吁,對個體健康和安全的關注和防范將是中國國際關系學派崛起的必要條件。
有道是莊生曉夢,我們仍然愿意相信,莊禮偉老師是化蝶入夢而去,待到夢醒時分,還看國關情、天下志、形神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