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有媒體曝光,繼去年撫順“女德班”被責令關停后,今年浙江溫州又出現“女德班”。這一次,“女德班”偽裝成親子夏令營,對未成年進行洗腦,宣傳“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等糟粕觀念,引發各大媒體和網友的聲討。(12月9日《人民日報》)
“女德班”近年來屢禁不止,逐漸成為社會一大難題。治理“女德班”,監管部門依法監管,取締沒有合法辦學資質的“女德班”非常有必要;但與此同時,也應反思我國目前傳統文化教育是否存在存在漏洞,找準漏洞,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近些年來,我國大力倡導傳統文化教育,我國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學校一直在強調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還于2014年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讓民眾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堅固新時代下的價值觀,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究竟怎樣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哪些是傳統文化教育,卻缺乏比較明確的內容體系。這就讓“女德班”一類的組織有機可乘,打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幌子,裹挾著封建殘余思想招搖過市,大搖大擺走進課堂。
在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中,也存在誤把糟粕當精華的現象。比如,有小學組織學生給家長下跪磕頭,說是為了弘揚孝道,但用“跪拜”這種形式,卻是沿襲了封建殘余的惡習。“女德班”說是為了家庭和諧,提高幸福度,但宣揚的卻是男尊女卑、逆來順受等封建糟粕思想。這些都與現代社會強調人格獨立、擺脫人身依附關系的理念相背離。
“女德班”之所以盛行,是利用了群眾當下的焦慮心理?,F實社會下的晚輩缺乏感恩情懷,尊師重教風氣淡漠,以及不擅處理家庭生活矛盾等,想從所謂傳統文化中找到解決的答案。有的機構看到其中的商機,于是結合現代人的需求以傳銷洗腦方式兜售“糟粕”,而受眾也是病急亂投醫,對“糟粕”不加以辨識。
此外,現代教育下的受教育者也缺乏思辨能力。在“女德班”中,不僅有文化程度不高的群眾,也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追根溯源,是受傳統的灌輸教育影響的結果??傮w看來,我國在校學生和已經離開校園的成人,大都接受的是灌輸為主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雖然有利于受教育者掌握知識,但卻不利于培養受教育者的思辨能力,因此,一些高學歷者,缺乏科學素養、科學精神,以及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甚至比一些低學歷者更容易被各種“大師”蠱惑。因此,傳統文化教育要打破灌輸教育模式,重在培養受教育者的獨立思考能力。
社會的發達程度和文明程度應當保持一致,宣揚道德和弘揚傳統文化沒有錯,但這和以歪理邪說“洗腦”受眾是兩碼事。對于打著“傳統文化教育”旗子,宣傳“糟粕”思想的組織,監管部門應當嚴加監管。與此同時,國家應當完善傳統文化教育綱領,明確“精華”與“糟粕”的范圍;教育機構要創新教學模式,傳播積極傳統文化,抵制惡俗傳統文化;作為群眾自身,要冷靜面對傳統文化,自覺識別和揭發惡俗傳統文化傳播。在多方努力下,即使“女德班”千變萬化、神出鬼沒,也逃不出群眾的“火眼金睛”,和監管部門的“金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