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度英國QS世界大學排行榜發布,中國4所大學進入百強,其他學校進步顯著。歷年來,家長和留學生都將此類排行榜看作擇校的指揮棒,可想之重要性。但部分專家也對排行榜的權威性表示質疑,如指標過于主觀,發布機構與參與對象存在利益關系等。那究竟如何正確看待大學排行榜呢?
國內高校硬實力穩步提高
軟實力仍需提升
在今年的QS排行榜中,清華大學首次進入25強,居中國高校首位,北京大學在全球學術和雇主聲譽上均排名第16,位居中國第一。總的來看,中國4所高校進入全球百強大學,7所高校入選200強。我國高校是否真的具備百強大學的條件?
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世界一流大學排名比較研究》課題組負責人熊建輝看來,名次的提升顯示出我國過去幾十年改革教育的成功。新航道總裁助理冉維老師也認可這一觀點。他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巨大投入等多個因素的結果。冉老師預測,將來全球大學排行榜中將會出現更多的中國名校。
據媒體報道,今年QS在教師論文引用上進行了標準化處理,調整后,具有優勢的藝術人文和社科管理學科領域都被標準化為20%。熊建輝表示,這對中國綜合性大學爭取排名提升有利。由于人文藝術等發表論文數量和引用較少,像表演、戲劇等衡量學科實力僅憑發表論文數量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還有的論文是用中文發布,國際學術數據庫不一定將其收錄其中。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調查一所大學的長期學術和雇主聲譽,對評價學科和學術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據了解,在這兩方面,QS一改以往做法,將此前調查3年內的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擴展到5年。
同時熊建輝指出,像中國這樣的大國,QS百強大學中國僅有4所,200強大學7所,與我國占全球人口數量的20%相比,目前的成績并不值得特別欣喜。在體現教學的師生比、國際師資等軟實力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明確看榜目的
多維度閱讀榜單
隨著浪潮般的留學人口,國外各類大學排行榜也如“寶典”一樣被視為珍品。面對各色排行榜,究竟該如何正確看榜呢?
培德書院國際學校總校長錢志龍博士表示,教育本身并不能被量化,在調查過程中很多因素被忽略了。曾在美國留學[微博]并在國外大學擔任過教師的錢博士回憶稱,他曾認識的一位校長就受邀參加過這種排行榜的問卷調查。該校長一下子收到了3700所大學的資料,校長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略讀資料,并根據自己的印象和周圍人的評價對其進行評價。因此,必須多維度地看榜。
冉維老師建議:“在擇校時,可以綜合參考目前世界最主要的三個大學排行榜,這樣可以有個平衡。”同時,適合也比排名更重要。錢博士根據他的親身經歷和經驗建議,美國大學分為研究型和教學型兩種,如果要去美國讀本科,最好選擇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更適合研究生。“所有排名使用的指標都是由具有不同觀點、背景的專家選取的,冷靜、理性地看榜才是最重要的,一定不要讓榜單成為擇校的指揮棒。”熊建輝說道。
■相關鏈接
世界大學排名的起源和發展
世界大學排名起源于1983年美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中國的世界大學排名最早起源于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高等研究院經過10余年的研究后,于2003年推出全球第一個世界大學排名。
針對全球范圍內興起的大學排名現象,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華盛頓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共同發起成立了大學排名國際專家組織(IREG)。2006年5月在柏林召開的第二次會議上,討論通過《柏林原則》一系列高等教育排名的質量標準和操作范例。該原則共有4個方面16項規則。(文/記者 張廣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