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豐富贏好評
說到中餐,很多留學生都對食材的豐富多樣稱贊不已。在俄羅斯留學生瑪麗亞看來,俄羅斯的食物較為單一,而中餐卻能提供多種多樣的食材。“開學聚餐我們吃了炒菜、紅燒肉、豆腐、米飯和餃子,一頓吃到這么多種食物,真是太棒了!”對此,羅馬尼亞學生貝爾表示認同:“一頓中餐可以吃到很多種菜,尤其是很多蔬菜,好吃又健康。”
此外,口味的多樣也是中國美食廣受好評的重要原因。來自烏克蘭的王力在中國留學了兩年,他認為中餐最大的特點是口味多樣,即使是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地方,味道也不同。“現在,一放假我就會到中國各地邊吃邊玩。我去過西安、成都、廣州、上海,吃過肉夾饃、火鍋、早茶和腌篤鮮等,都很好吃,我很喜歡。”他說。
中國營養學會原理事長程義勇教授表示,多種原因造就了中國菜肴的豐富口味。比如,各地氣候不同,形成了南甜、北咸、東酸、西辣的飲食習慣。基于這些飲食偏好,京菜、魯菜、川菜、粵菜等八大菜系漸漸形成。再加上中國擁有燉、燜、煨等28種烹飪方法,人們還會根據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口味也就變得更豐富。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趙長征教授介紹說,中國人做飯常要炒菜,而炒菜是需要鐵鍋的。在鐵大規模使用以前,青銅器比較脆,無法打制成又薄又延展的鍋,所以青銅器和陶器基本上只能用煮的方法來烹調。用油熱菜的方法和鐵鍋的使用,慢慢形成了中國人炒菜的特色。“食物選材和各地物產有關,烹飪方法也是有物質基礎的。”他說。
營養健康需升級
在贏得贊美的同時,中餐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來自越南的李月娥說,相對于較為清淡的越南菜,中餐往往又油又咸,讓她吃不習慣。楊煒鈴也有類似感受:“我覺得自己一定會長胖,因為不管在餐館還是學校食堂,很多菜上都漂著一層油,吃起來有點油膩。”
程義勇表示,中國飲食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多油多鹽的烹飪方式導致中國心腦血管疾病等發病率上升。此外,雖然中國食材豐富,但很多人的餐盤卻很單調。《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倡導食物多樣,建議每人每天要吃12種以上不重復的食物種類。例如,主食應有粗有細、菜肴需有葷有素,中餐要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同時,盡可能地做到營養健康,不斷升級。
專家指出,他國飲食習慣中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如西方國家奶制品消費量明顯高于中國。據調查顯示,中國人每天牛奶攝入量不到25克,遠低于300克的推薦量。此外,中國紅肉消費占比很高,而魚蝦等水產品攝入遠低于75-150克的推薦量。因此,多喝牛奶、常吃魚蝦的飲食習慣值得倡導。
張騫通西域、明代盛邊貿,在古代絲綢之路上,食物是文化交流的“先遣使”。從國外引進來的番薯和胡椒影響了中國的種植結構,從中國走出的茶葉和小麥也不斷充盈著世界的餐桌。如今,美食依然是文明互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以美食帶動文化交流仍將大有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也將從中受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