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可能仍有很多國人覺得不解:不就是一些表情圖片和發笑視頻嗎,且又誰都明白這不是“玩真的”,某些國家何必搞得這么一本正經,甚至于“人心惶惶”?但我以為,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既然中國人的“走出去”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則也必須逐步了解和認知。換言之,只要涉及到了保護未成年人,哪怕是聊天表情包等東西,也不能隨意踩線、任性而“污”。
別把表情包成了“炸藥包”當笑談,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正是在培養我們日益“接軌國際”的思維觀念。明白了和警醒于聊天中的“小黃圖”、“帶色表情包”之類,凡屬“涉童色情內容”就可能不是小事,人們便會越來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再“坐井觀天”地把習慣當定律。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如下的一則報道,至少10名已經獲得今秋哈佛大學錄取的新生,最近被取消了入學資格;原因是,他們在社交網站聊天小組中,發布了涉及性侵、種族歧視、兒童虐待等的極端言論和表情包。
給表情包“去污”,也不僅僅只是一個“入鄉隨俗”的問題。旅居海外的知名學者陶短房就曾撰文指出,對國人而言,有必要通過這類“匪夷所思”的個案,知悉并理解國外在涉性問題上并非一味以寬為主、“只要涉及未成年人就零容忍”的態度;對有關方面來說,也該以此為借鑒,采取些措施,彌補法律和公眾認知上的漏洞、誤區。的確,表情包里顯現的公民素質和素養,無疑也是一個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的過程。
時下,一些國家出于安全考慮,認為海關查看旅行者手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的內容,并不侵犯個人隱私。為此,曾有一位中國女留學生,因在大半年前在微信聊天中,向朋友透露“我不喜歡這個學校,只是臨時掛一下身份”,沒想到入境美國時被海關看到,且認為有“虛假留學”嫌疑而遭到遣返??梢姡氤鰢槙?,懂得給表情包“去污”也還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