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牛奶致癌純屬誤讀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一次癌癥普查引起了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坎貝爾的注意。隨后,他與一些中美專家合作,1983年至1989年,在中國進行了三次關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涉及69個縣的130個村。
結果表明,和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東方飲食結構相比,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西方飲食結構更易引發心血管病、癌癥等慢性病。在此基礎上,坎貝爾完成了《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一書。
酪蛋白占牛奶蛋白總量的87%,而坎貝爾的動物試驗表明:含大量酪蛋白的飼料,可加強黃曲霉毒素對老鼠的致癌作用。其在美國的調查顯示,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受到黃曲霉毒素感染的食品。由此,坎貝爾在書中指出,大量攝入酪蛋白會增加癌癥的發病危險。這一結論成為目前國內“牛奶有害論”最有力的依據之一。
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則表示,“牛奶致癌”的說法是對《中國健康調查報告》研究成果的誤讀。誤讀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動物試驗不能直接推論到人體;在此類研究中,“相關性”和“因果性”不同,牛奶并不直接導致癌癥;中國人的膳食結構與西方有很大差異。
調查顯示,中國人均日飲奶量僅有27克;而在西方居民的膳食結構中,他們攝入的動物蛋白占到所有攝入蛋白的70%,其中35%至40%來自于牛奶。因此,“牛奶過量的問題在美國引起注意是很正常的事,把這個推導到中國來就很不恰當了?!?
陳君石院士認為,流行病學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分析,這些研究往往要跟蹤十幾二十年(才能有成果)。盡管出現了一些牛奶可能增加癌癥發生率的研究報告,但是還有更多的研究沒有得出這些結論。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程義勇表示,上述報告只是許許多多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質的攝入過低或過高均會促進腫瘤的生長。
觀點:專家評說牛奶利弊
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切(食物)都是量的問題,喝水喝多了一樣會死人。除了水產品之外,動物性食物總體要控制,比如紅肉等,但不是控制某一種食物。美國人喝牛奶太多需要限制,我們喝得太少就需要增加。
馬冠生(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
牛奶不是“圣水”,它的營養價值有所長,也有不足。牛奶含鈣豐富,吸收好;還含有蛋白質、一定的礦物質、一些維生素以及其他微量營養素。但它含有的3%左右的脂肪是以飽和脂肪酸為主,這可能是有些研究發現牛奶與前列腺癌或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原因之一。
牛奶含有酪蛋白,這是一種優質蛋白,是我國傳統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相對攝入不足的一種蛋白。
適當消費牛奶或奶制品有益健康,每天消費250克至500克對于保持平衡膳食、促進健康是有利的,也是安全的。對于牛奶過敏或有嚴重乳糖不耐受而不能食用奶制品的個體,可以食用豆漿或豆奶粉代替,但豆漿的鈣含量較低。
于康(協和醫院營養科副主任):
反對完全不喝牛奶,也反對把牛奶當水喝。正常飲用牛奶不會導致蛋白質過量,一袋250毫升的牛奶中只有7到8克蛋白質,僅僅是人一天所需蛋白質總量的1/100。
所謂牛奶是酸性食物、會脫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判斷食物的酸堿性是根據其最終代謝產物來分類的。牛奶和蔬菜水果一樣都是堿性食物。大量嚴謹的研究證明牛奶對維護骨密度有確定的好處。
中國人飲奶量是世界平均標準的1/12,在還沒享受到正常飲用牛奶帶來的好處時來談牛奶的危害,很容易誤導(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