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全市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去年,南安全市GDP突破500億元大關,成為全省第二個財政總收入突破50億元的縣(市),并位居首屆創新型國家百強縣第32位。千年歷史的武榮古郡、“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曾經的閩南中心,再一次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對此,南安市市長王春金接受媒體采訪時,點題為:“創新無止境。”
【時之篇】面貌巨變南安主打創新牌
南安是制造業大市,也是民營經濟大市。在此背景下,南安市市長王春金分析,以現有情況看,南安市的一些民營企業仍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在產業分工中缺少“話語權”,在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這種處境對參與區域競爭非常不利。以民營企業作為南安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民營企業“二次創業”,便成了政府的重要工作。
“創新是區域發展面貌發生根本轉變的內在動力,是發展的活力之源和后勁所在?!蓖醮航鹬赋觯习仓栽诙潭處啄觊g,發展面貌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其根源就在于創新。
年初,泉州市發出推進民營經濟“二次創業”號召,肩負重任的南安提出,只有在“創新轉型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才能創造出新優勢,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在“二次創業”中搶占到競爭的制高點。
【謀之篇】
扶持民企南安出臺新策
石材陶瓷、水暖廚衛、光電信息、機械裝備、鞋服輕紡……近年來,南安民營企業屢創佳績:中國水暖城、石材城、全省規模最大的光伏基地等如雨后春筍,迎來南安經濟的蓬勃發展。
創新無止境。今年,南安市為深入貫徹落實泉州市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大會精神,特制定《關于貫徹落實泉州市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大會精神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借此加快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升民營企業發展的質量和內涵,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有效服務和保障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建設民營經濟發展樂園,全力推進南安現代創業創新型經濟強市建設步伐。
《意見》通過加快轉型升級、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優化引才機制、提升政府服務水平、拓寬發展渠道、加強引導管理等七部分,落實優惠政策措施。
強化資源配套“回歸”舉措吸才
記者發現,南安市對促進企業在創新和轉型、配套資源保障、培育行業人才、加強政府服務、拓展企業發展渠道和政策介入保障等方面都有相應的規定和獎勵。
如在政府服務方面,《意見》中的《南安市行政服務中心五星級大廳服務標準》,將全面公開各種審批事項和各職能部門的工作動態,確保企業、群眾能夠查閱查詢到全市最及時、最完整的行政審批和優企惠企政策等政務信息。在配套資源方面,《意見》提到,南安將加大城市更新和“三舊”改造力度,鼓勵和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對地處城區和分布較散的企業,引導其向產業基地、項目集中區等工業園區集中。如構建南安市區的五大中心,即市民中心、體育中心、會展中心、教育中心、商務中心。在吸引人才上,南安將加快推進東溪流域發展大學生創業園建設步伐,高校畢業生在南安市自主創業的,可享受工商注冊優惠、稅收優惠,可申請一次性創業帶動就業獎勵,可按規定申請廉(公)租房,可享受高校畢業生在東溪流域創業“高校畢業生創業啟動資金”待遇等。另外,南安在充分發揮北京、重慶、成都、西安等“高層次人才引進服務窗口”服務功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在香港等地設立“高層次人才引進服務窗口”,鼓勵南安籍高校畢業生和在外優秀創業青年回鄉創業服務,廣泛吸引高新技術人才和海外留學人員到南安市創業服務。
【決之篇】
“二次創業”政府鼓勵“個性化”
據了解,近年來,南安市已投入數億元的資金用于扶持企業發展,支持產業創新、轉型、升級,力推民營企業多方面發展。且南安立足眼前,啟動“回歸”概念且以“二次創業”為契機,也鼓勵了企業通過自我創新做大做強,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民營企業的創新激情。如石材行業馬賽克、人造崗石等回收技術的創新,水暖企業以創新“立法”集思廣益等,“二次創業”早已成為南安民企發展形成的一種共識。
其實,早在2008年,南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設計創新型城市之后,創新的理念已逐步從開始的技術創新拓展到企業的方方面面,政府針對這些創新也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扶持方案。而南安在鼓勵企業從技術、品牌、體制等方面投入資源的同時,一直提醒企業要“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不同創新路”。(本網記者 史國亮 通訊員 侯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