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文體場館、休閑場所等全面開放,小學低年級和幼兒園分批錯時返校,各類營業性文化演出、體育業余訓練活動有序恢復……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如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近日,豐澤區下發通知,要求全區各級各部門充分運用“強基促穩”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基層治理機制,抓實常態化疫情防控,為有效恢復生產生活秩序裝上“助推器”。
圍繞持續提升“基層組織力、治理能力、矛盾糾紛化解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這關鍵“四力”,《通知》提出了十二條措施,具體包括:堅持黨建引領、統籌社會力量、打通監督末梢、創新網格化管理、夯實基層法治基礎、抓好城市精細化管理、壯大主流輿論聲音、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提高公共衛生水平、創新民意訴求機制、深化勞資關系和諧、強化督查檢查落實。
強化黨建引領 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黨員沖鋒在前,堅守抗疫第一線。在疫情防控中,豐澤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抽調年輕干部411名成立黨員先鋒隊13支,成立由社區工作者、黨員志愿者、在職黨員等組成的摸排小分隊80支。疫情防控轉入常態化后,黨建也將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通知》中提出將繼續推進落實區域化黨建運行機制,完善議事、協調、評議等制度,發揮“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作用,調動轄區各類黨組織、黨員、居民和志愿者廣泛參與疫情防控、環境衛生整治和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等工作。為此,區委組織部提出“區塊鏈+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區紀委監委提出創建“紀檢監察組織+居監會”監督鏈條等典型培育計劃。
同時,《通知》提出要統籌社會力量,繼續規范和發揮老協會、愛衛會、紅十字會、衛協會等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不斷完善社區物業服務企業、社團組織、志愿者等積極參與防控疫情的基層防控組織機制,優化社區黨風廉政建設輿情員和片區協作等工作機制,推動形成多元參與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圍。
厚實民生底色 創新共建共治共享
積極整合網格資源,加快推進“智慧豐澤”平臺建設,2019年新增高清視頻6000個,疫情防控期間搭建云視訊防控會議系統22套,還增設一批智能定位手環、人臉識別系統、視頻監控等設備。《通知》強調,要積極推廣運用“網格化+大數據”、黨員樓棟長等疫情防控中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精準落實商超、賓館、公園、景區等重點場所和養老院、福利院等重點機構,以及老弱病殘重點人群的衛生防護及心理疏導、人文關懷,抓好校園防控和師生身心健康。要借助“強基促穩”基層法治建設提升形成的街道社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工作室、法律診所等專項成果,建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引導警務工作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深度融合,確保社會安定穩定。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中央高度關注的百姓“身邊事”。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豐澤區要在鞏固已完成的52個老舊小區的整治提升經驗成果基礎上,繼續推行“四三三”工作機制,以更大的力度實施好82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通過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來調動他們參與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
提升處突能力 壯大主流輿論聲音
疫情就是一次大考。豐澤區認真吸取總結此次疫情防控經驗教訓,統籌抓好輿論宣傳處置、安全生產監管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三個關鍵環節,全面提升應急處突能力水平。《通知》明確要求要繼續用好“看豐澤”“聽豐澤”等各類媒體和宣傳平臺,加強疫情防控優秀事跡、榜樣典型等優質內容的供給和推送,為常態化疫情防控營造清朗健康的輿論氛圍。區委宣傳部提出要壯大主流輿論聲音,健全完善“1=3+N”綜合宣傳平臺,加強對敏感信息、輿情的排查處置。
對于如何健全完善公共衛生和重大疫情防控體系,《通知》提出要統籌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資源,合力推進“三位一體”疾病防控機制和醫防深度融合,提升重大疫情防控體系網底機構的醫療救治水平。要壓實做好疫情防控形勢下安全生產責任,結合我市安全生產百日攻堅與安全生產整治三年行動,全面推廣“5+2”消防安全整治模式,切實做好全區9處“城中村”消防隱患整治。
強化矛盾化解 創新民意訴求
穩定是最大的民生。為貫徹落實中央“六穩”“六保”和省委“八項行動”、市委12個專項追趕行動的部署要求,《通知》提出要繼續健全完善12345平臺訴求件分流轉辦運行機制,推進落實“民情疏解驛站”、“四個三”信訪化解等“強基促穩”新機制,及時疏解民情、化解矛盾,特別是要推廣“3+5”治欠保支、根治欠薪“四聯四有”、“欠薪案件處理路線圖”等工作機制,推行勞務實名制和工資專戶制度,加強欠薪信息收集研判和溝通協調,對可能形成群體性事件的勞動爭議案件依法介入、及時妥善處置,全力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確保有效生產生活秩序恢復。
為確保任務落實,《通知》明確提出強化督查落實,落實屬地責任、主管責任,創新督查檢查方式,減輕基層負擔,并對落實疫情防控責任不到位、作風漂浮、失職瀆職等突出問題嚴格追責問責。要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和僥幸心態,深入了解情況,研究對策,化解群眾關心的熱難點問題,總結提煉經驗,探索完善長效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