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卿鎮科名村,有一棵1000多年奇特的樹—樟中榕,樹中有樹,樟樹、榕樹、荔枝樹……數樹共生,現正以其獨特的生命形態吸引八方游客到此旅游打卡。
該樹位于科名村的舊圩場后面,樹高約35米,主干直徑約5米,要10多人合抱才能繞樹一圈。安溪縣志記載“科名狀元地,榕樹蓋安邑”,說的就是當時該樹之大在全縣稱冠。
榕樹枝葉繁茂、亭亭如蓋,遠遠望去像一棵巨大的花菜,人稱“花菜樹”;站在樹下,榕樹猶如一把撐開的巨傘,足可遮蓋三四個籃球場。榕樹主干外面立伏著一塊3米多高、2米多寬的樟木。科名村黨支部書記黃長枝介紹,相傳樟樹為唐朝年間一農夫所植,高二十余丈,覆蔭數十丈。清乾隆年代初,樟樹遇猛烈秋雷起火焚燒,樹干逐漸腐蝕,塵土揚入樹中。后來曾有鳥兒含榕樹籽放入并發芽,榕樹越長越大,老樟樹日漸萎靡,最后被榕樹取代,故成“樟中榕”異景。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主干立伏著的樟樹皮,榕樹上還長有龍眼、荔枝、枇杷等果樹;離大榕樹不到20米的地方還有一棵榕樹,和大榕樹根連著根,葉挨著葉。樹中有樹,多樹相連而共生,堪稱奇景!因此科名村有了個獨特的習俗——“拜樹神”。
在科名村,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元至正年間,有一位名叫章大材的舉人赴京試考得中,官差送榜來到科名舊圩場報喜,但查無此人,官差只好將榜文張貼在“樟中榕”大樹上招認,忽然從樹上掉下一個元寶。當地的人們認為是該樹樹神化身應考得中,便稱之為“樟府相公”,在樹下興建宮廟,刻樹神像供于廟中,世代奉祀。在科名村當地傳說中,“樟府相公”能驅病免疫,鄉民如遇身體不適,肚痛吐瀉、小孩受驚等,可到宮廟內求神燒香,然后去樹上劈一小塊古樟木燒湯服下,便能恢復健康。
如今,這棵樟中榕不僅成為科名村的地標,更成了村民們避暑納涼、跳舞娛樂的好去處。“一到夏天,被包裹的榕樹長得更旺了,樹蔭遮出一大片陰涼,大人小孩都愛往這兒湊。”黃長枝說。
樹需要扎根大地汲取營養,一個地方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位于科名村、科洋村的黃氏大宗祠內,仍懸掛有清末武狀元黃培松手書的“狀元”匾額。如今的科名中學,繼承先輩重教興學的傳統,校風嚴謹,學生勤奮,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樟中榕靜默不言,卻是一本會呼吸的“編年史”,見證著科名村的歲月變遷。讓古樹枝繁葉茂煥發新生機,讓這部“編年史”更有故事更具價值,科學規范的保護舉措必不可少。除了科名村村兩委不定期組織人員對古樹進行修剪枯枝、死枝,防治病蟲害之外,縣林業部門也實行掛牌保護和動態監管,落實保護責任和保護措施,讓古樹名木用盎然綠意守望村莊,守望村民越來越紅火的好日子。(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