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市扎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我市應如何緊扣“開發三都澳、建設新寧德”中心任務,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昨日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將努力實現首月首季“開門紅”。
■環三戰略
完善“環三”發展藍圖
“開發三都澳”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2008年,省政府批復同意我市環三都澳區域發展規劃《2008年—2020年》,經過10年的實施建設,環三區域發展步伐加快,集中度明顯提升,山海統籌扎實推進,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環三區域已具備加快開發的基礎條件。今年,我市將抓緊啟動環三都澳區域發展規劃體系修編工作,進一步完善“環三”發展藍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把去庫存作為重要任務
我市將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去庫存方面,去年全市可售商品房庫存367.21萬平方米,比年初減少122.02萬平方米,去化周期比年初縮短7.62個月。對我市來說,今年還是要把去庫存作為重要任務來抓。提高中小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引導符合條件的非住宅商品房調整轉型,保持房地產市場銷售穩定。
特色現代農業主攻綠色優質發展
圍繞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強化糧食安全保障,確保穩定糧播面積196萬畝、產量63萬噸。把綠色優質發展作為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依托省級農民創業園(示范基地)、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區及山地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基地,做優做強茶葉、果蔬、食用菌、中藥材、林竹和水產等優勢特色農業。
■轉型升級
鼓勵閩東電機等優勢企業重組壯大
我市將著力推動合成革、電機電器、食品加工、船舶修造、生物醫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如,合成革產業將堅持綠色發展,加快發展生態型、功能型產品,加快博藝材料、合盛革業、國泰超纖合成革技改項目建設;電機電器產業將發展智能制造,向高端化、服務化延伸,促進福安、東僑電機電器企業整合發展,鼓勵閩東電機、萬達電機等優勢企業重組壯大;食品加工業將延伸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重點推動南陽實業、古甜食品、海鷗水產等11家重點企業以綠色有機無公害為方向,發展即食食品、旅游食品、休閑食品等精深加工。
力爭新興產業新增產值200億元以上
發展新興產業是培育經濟新動能的關鍵一環,我市將集中精力推動冶金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發展,力爭新興產業新增產值200億元以上。如,冶金新材料產業將抓龍頭、鑄鏈條,壯大產業集群。以青拓系列、甬金、宏旺為重點,打造全產業鏈集群。推進三祥新材年產1萬噸電熔氧化鋯項目建設,創建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新能源產業將推進重點項目和產品研發,加大市場推廣應用。重點推進新能源三期、時代新能源研發中心及總部大樓建設,加快僑云電子、安費諾電子等項目投產擴能及廈鎢正極材料、杉杉負極材料等一批配套項目建成投產。
力爭年度全域旅游投資1億元以上
我市將重點抓好市工藝博覽城、蕉城天湖山旅游文化區、周寧縣高速互通口物流園等52個服務業在建重點項目,推進一批省、市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建設,突出抓好旅游、物流、金融業三大新興產業發展。
旅游業方面,將加快發展全城旅游。以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為龍頭,以屏南和周寧、福鼎3個全域旅游試點為抓手,加快提升A級景區,力爭年度全域旅游投資1億元以上。重點培育壯大太姥山旅游、圣陽白水洋旅游、福安白云山旅游等龍頭企業,再爭創3~5個A級景區。力爭全市接待游客人數增長16.5%,旅游總收入增長21%。
■項目帶動
安排市重點在建項目288個
今年安排市重點在建項目288個、年度計劃投資547億元,列入省在建重點71個、年度計劃投資195.5億元,計劃新開工重點項目90個,竣工投產70個。
基礎設施力爭完成投資630億元以上
今年基礎設施力爭完成投資630億元以上。與市民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市政基礎設施投資最大,計劃投資150億元以上,將重點抓好金馬北路等城鎮路網、片區改造、地下管線、公共停車、供排水設施、園林綠化等項目實施。此外,交通基礎設施將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能源基礎設施將完成投資83億元以上。
工業投資力爭完成410億元
今年工業投資將力爭完成410億元,增長10%,其中技改投資190億元、增長10%。我市將抓好32個總投資375.81億元的重點續建項目,青拓上克不銹鋼、霞浦風電等4個總投資444.92億元的重大開工項目,推進60項以上省級重點技改項目、100項以上市級重點技改項目。
年內建成保障性住房1269套
我市將持續穩定房地產投資,加大棚改項目實施力度,中心城區將加快實施八一五路東段、閩東無線電廠、鶴嶺小區等棚改項目,推進寧德衢寧鐵路金馬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年內建成棚改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1269套。抓好寧徳大潤發購物中心、東僑恒大御景半島綜合體開發等房地產項目實施,鼓勵精裝修商品住房開發,確保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210億元以上。
確保完成民生保障項目投資30億元
在加強民生投資方面,我市將著眼于改善城鄉居民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群眾教育文化和健康水平,抓好閩東醫院門急診病房綜合樓、蕉城區北山區域西林學校、福安一中溪北洋新校區、福鼎市文化藝術中心、柘榮體育中心、東僑網球中心及福安溪北洋中心公園等一批項目建設,確保完成民生保障項目投資30億元。
■改革開放
打造“民參軍”拳頭產品
我市將深化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創建工作,支持船舶修造、電機電器、冶金新材料等產業朝軍民融合方向發展,提高“民參軍”協作水平,打造“民參軍”拳頭產品;繼續加強與十大軍工集團的溝通對接,引進一批高精尖的軍工項目,推動更多軍工技術向民用轉化,努力打造產業發展新亮點。
構建“一核六放射”疏港大通道格局
我市將加快港口開放開發步伐。港口開發方面,當前將重點推進漳灣、灣塢、城澳、楊岐、八尺門作業區10個泊位和三都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等港航項目新建續建工程,持續改善航道條件。
通道建設方面,在抓緊完善環三都澳區域內短程快速通道的同時,重點推進衢寧鐵路及相關配套工程建設和寧德到南平、溫州經壽寧至武夷山鐵路進規入盤,逐步構建“一核六放射”的疏港大通道格局。
■生態優勢
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
我市將全面推進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
其中,“水”:將落實“兩江三溪”重點流域、小流域和飲用水源環境保護,重點推進石板材、拆修造船、近岸海域污染和城市黑臭水體、農村污水垃圾、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加快造紙、合成革、農副食品加工、電鍍等重點行業專項治理。
“大氣”:將抓好火電、冶金新材料等重點行業大氣綜合治理,統籌推進燃煤鍋爐、建筑揚塵、餐飲油煙和黃標車整治,鞏固提升城市空氣質量優良水平。
“土壤”:將全面啟動土壤污染詳查。推動敖江流域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加快飾面石材加工企業轉產轉業。抓好福鼎市固廢處置中心規范運行工作,督促市危廢綜合處置中心、污泥處置中心、餐廚垃圾處理廠年底前建成投用。
■民生福祉
全年完成減貧3萬人以上
我市將啟動新一輪208個村整村推進扶貧,進一步抓好產業脫貧,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全年完成減貧3萬人以上,確保建檔立卡的現行國定標準貧困對象全部脫貧。
力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8萬人
就業方面,我市將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幫助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貧困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力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8萬人。
力爭全年新增學位8200個
教育方面,我市將深入實施新一輪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和城區中小學新建、擴容工程,力爭全年新增學位8200個。繼續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實施14項校安工程,新建10個公辦幼兒園,加快寧徳師院三期和寧徳職業技術學院、閩東衛校新校區建設。引進優質民辦教育集團來寧辦學,推進北山區域西林學校項目建設,確保9月建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完成77所“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創建任務。
確保省運會絕大部分比賽場館9月底前竣工投用
文體方面,我市將抓緊推進“四大館”施工圖設計、土地報批和大劇院選址工作,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影視、展會、互聯網等領域的多元融合,培育動漫、網游等新型文化業態。做好第十六屆省運會和第十屆老健會籌辦工作,確保省運會絕大部分比賽場館于9月底前竣工投用。
建設14個社區服務站
養老方面,各縣(市、區)將引進或培育1家專業化服務組織(企業)落地并開展服務。建設14個社區服務站、5所社區老年人照料中心、30所農村幸福院。
4年時間完成所有行政村農戶改廁
改水改廁方面,市里已經印發了農村改水改廁任務實施方案,提出用4年時間完成所有行政村農戶改廁,并同步完成污水處理工作。(記者 吳寧寧)
■延伸閱讀
2016年預計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615億元
記者從昨日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獲悉,2016年,在經濟下行壓力沒有緩解的情況下,我市發展保持總體平穩態勢。
據悉,2016年,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615億元、增長7.6%;公共財政總收入155.09億元、增長5.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00.9億元,下降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40元、增長8.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增長9.0%。經濟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成為新常態下寧德發展的新亮點。比如,產業轉型升級上,冶金新材料、鋰電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增速達30%,向千億集群加快邁進;項目投資引資上,重點項目建設保持超序時推進態勢,實際完成投資超年度計劃28.3個百分點,千億招商計劃圓滿完成,對接簽約項目總投資1175億元;民生社會事業上,全年完成“造福工程”搬遷2.58萬人,實現脫貧3.8萬人。
市委確定,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力爭8.5%,公共財政總收入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均增長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出口總值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實際利用外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記者 吳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