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酒一口水,這樣交替著喝,可以沖淡血液里的酒精濃度;喝冷的酒會減緩酒精分解過程,容易喝過頭,建議喝之前先把酒燙一下……春節將至,走親訪友是習俗,喝酒少不了。近日,網上流傳著一個帖子,介紹了6種喝酒技巧,號稱能防醉,引發不少關注。那么,這些說法靠譜嗎?昨日,記者就此采訪了閩東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施建曦,他認為網傳喝酒防醉的技巧基本沒有科學依據。
“技巧”一:坐在客人的左側
網傳稱,坐在客人左側,由于交談,敬酒時身體要右轉,而肝臟位于右邊肋骨最下邊內側,這樣可以刺激肝臟的代謝。但是由于存在個體差異,效果不一。
對此,施建曦表示,少量喝酒,酒精經過肝臟代謝后,會被肝組織處理變成無毒的物質排出體外。但是大量飲酒后,酒精的代謝產物乙醛對肝細胞的傷害就非常大。靠轉動身體刺激肝臟代謝的做法幾乎沒有什么護肝效果。在適量飲酒的前提下,多吃綠葉蔬菜,其中的抗氧化劑和維生素有助于防止酒精對肝臟的損害。
“技巧”二:一口酒一口水
網傳稱,一口酒一口水,這樣交替著喝,可以沖淡血液里的酒精濃度。
對此,施建曦表示,理論上看似酒精濃度被稀釋了,但這只是暫時現象,喝多了一樣會醉人。而且,如果因為邊喝水邊喝酒不容易感覺醉意,反而會攝入更多酒精,不利健康。
“技巧”三:小口喝
網傳稱,肝臟每小時分解酒精的能力有限,如果超過負荷,血液里乙醛濃度會增加,引起酒醉。因此,喝酒時要盡量小口慢慢喝,給肝臟分解酒精的時間,同時也能避免喝過量。
對于這一說法,施建曦告訴記者,“小口慢飲”看似延緩了醉酒的時間,但是對于肝臟功能不好的人,還是少喝為妙,以免造成慢性損傷。
“技巧”四:酒燙一下再喝
網傳稱,喝冷的酒會減緩酒精分解過程,容易喝過頭,建議喝之前先把酒燙一下。
對此,施建曦說,用適當的溫度把酒燙熱一些來喝,有助于揮發掉一些沸點低的醛類有害物質,減少有害成分,相比于冷酒飲用,理論上相對健康一些,但也不宜多飲。
“技巧”五:喝顏色淺的酒
網傳稱,釀造酒比蒸餾酒更易引起宿醉。蒸餾酒有深淺之分,例如白葡萄酒與紅葡萄酒相比,伏特加與威士忌相比,前者更不容易引起宿醉。
對此,施建曦認為,僅僅從顏色區分不是特別科學,因為黃酒與白酒相比,黃酒的顏色明顯要深一些,但度數明顯比一般白酒低。所以還是要看度數。盡量少喝高度酒,低度酒也不要多飲。
“技巧”六:喝前吃口飯
網傳稱,空腹喝酒會令血液中酒精濃度驟升,引起醉酒,久之還會傷肝。建議喝之前先吃幾口飯菜墊下肚子。
對此,施建曦表示,這種說法有道理,比空腹飲酒好一些。
【特別提醒】
十類患者及人群不要多喝酒
采訪中,施建曦提醒,以下十類患者及人群最好不要多喝酒,飲酒前最好咨詢專科醫生,以免誘發疾患,損害身體健康。
1.肝炎病患者。酒精進入人體,對肝功能有抑制和毒害作用。患有肝炎病的人,不節制地飲酒等于慢性自殺。
2.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酒精攝入過量會使血管擴張,血壓升高。或者誘發心律不齊、心跳加速等不良癥狀。
3.痔瘡患者。飲酒既是痔瘡發生的誘因,又是加重癥狀的因素之一。
4.妊娠期婦女。孕婦如飲酒過量,可能會使胎兒產生酒精中毒癥,易引起畸形和流產等現象。
5.眼病患者。酒中的甲醇過多攝入體內對視網膜有明顯的毒副作用,阻礙視網膜產生感覺視色素,導致眼睛適應光線能力下降。因此,近視眼、青光眼病人不要過量飲酒。
6.尿路結石患者。啤酒中含有可以促使尿路結石發生的鈣、草酸及鳥核苷酸等成分。
7.哺乳期的婦女。酒精會進入乳汁,不利寶寶健康。
8.痛風患者。啤酒本身就含有嘌呤,嘌呤分解代謝產生尿酸,因此酒精本身就是引發痛風的高風險因素。
9.骨質疏松患者。酒精會抑制鈣和維生素D的攝取,還抑制維生素D的活化,直接對抗成骨細胞的作用。
10.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患者,即使飲用少量的或低度的酒,也足以破壞其胃黏膜,加重病情。(記者 吳寧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福州聞“風”而動 全力做好防御2025-07-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