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日益繁榮,國際標準制定權已成為國家之間爭奪市場、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聚焦紡織鞋服、機電產品、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我省重點外貿商品,近年來,不少閩企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逐步從“賣產品”向“定標準”轉型,書寫新的出海故事。
截至目前,我省已參與制修訂各類國際標準110項。
首次承辦國際性標準會議
今年5月12日,ISO/TC 114鐘表標準化國際會議在漳州市開幕,全球80余名鐘表領域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齊聚一堂,這是繼1987年、2001年、2009年之后,我國再一次舉辦該項國際會議,也是我省第一次承辦國際性標準會議。
“這標志著全球鐘表產業話語權正加速向中國轉移。”中國鐘表協會理事長、全國鐘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宏光表示。
走進漳州市恒麗電子有限公司標準化車間,在技術人員的操作下,一臺臺精密機器正在有序生產。“公司以手表和時鐘為核心產品,其中90%的產品銷往全球各地,但外銷產品容易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該公司董事長邵躍明表示,以前一直誤認為“一流企業做產品”,后來才明白,其實是“一流企業做標準”。
漳州市龍文區是全球最大的石英鐘表生產基地。然而,作為時鐘生產大國,我國長期以來沒有一個與時鐘相關的國際標準。
2007年,邵躍明參加了在法國舉辦的第十八次“ISO/TC 114鐘表國際標準化會議”,由此意識到標準對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在對外貿易中,有的國家以中國產品不符合該國標準為由拒絕接收并索賠,這促使我們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邵躍明說。
2008年,恒麗電子參與制定我國立項的ISO 13074《指針式石英鐘——機心與指針的配合尺寸》國際標準。該標準于2012年正式批準發布,成為我國主導制定的第一個鐘表國際標準。
“讓過去雜亂無章的配合尺寸變得規范和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機心和指針配合的互換性,不僅帶動了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還促進了全球指針式石英鐘貿易的順利進行。”邵躍明介紹,目前,恒麗已參與了9項國際標準、24項國家標準、27項行業標準的制修訂。
標準化帶動了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在漳州,一條完整的鐘表產業鏈已悄然形成——產值高達70億元,產品遠銷近160個國家和地區;指針式石英鐘機心產量從標準實施前占全球30%的份額提升到70%以上,部分鐘表零配件全球占有率高達90%。
需要技術方面的深厚積累
ISO 9225《金屬和合金的腐蝕 大氣腐蝕性 影響大氣腐蝕性環境參數的測量》是大氣腐蝕領域最核心的ISO 9223-9226系列國際標準中的一部分,自20世紀80年代由歐盟主導制定,2012年日本修訂以來,我國始終未能參與核心規則制定。
“我們發現該國際標準的數據采集方法存在一些技術缺陷,便在2023年的ISO/TC 156瑞士年會上提出修訂草案,但遭遇日本的強烈反對,理由是我國氯離子沉降數據積累不足。”國網福建電科院環保與電工材料研究所所長周澤友說。
回國之后,國網福建電科院團隊利用莆田濱海大氣環境材料腐蝕與電力設備安全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10年積累的數據,聯合軍工、船舶、海洋科研等領域的相關機構,構建了強大的技術共同體。同時,通過深入分析,揭示了原標準采納數據的原則性錯誤,最終獲得國際專家的認可,于2024年成功牽頭修訂ISO 9225。這也是我國首次參與制定世界大氣腐蝕領域核心標準。
除此之外,國網福建電科院團隊于2023年提出的ISO TR 22801《金屬和合金的腐蝕 交流電條件下導體材料腐蝕測試方法》國際標準,還填補了電力設備實際運行工況下腐蝕測試的國際空白。
“想要成功立項,就要有高質量的提案,這要求我們在技術方面有深厚積累。”周澤友感慨道。
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學科帶頭人、教授孫威江對此深以為然。歷經15年努力,由他本人及團隊主導的ISO 20716:2022《烏龍茶—定義與基本要求》國際標準于2022年正式發布。這是首個由我國提出的茶葉類產品國際標準。
“技術壁壘看似是標準之爭,實質是產業主導權之爭。一份面向全球的標準背后,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產業發展水平的體現,也是國家影響力的象征。”孫威江說,目前,他正帶領團隊進行白茶國際標準的研制,最近正進入投票關鍵期。
資金支持與“充電賦能”
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并不是件容易事。
“制定國際標準,要盡可能多地搜集國際上的茶葉樣品,以便全面地反映國際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從各種渠道采購樣品,這筆費用數目不小。”孫威江說。
除了高昂的成本投入,國際標準的制修訂,還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周期較長,不僅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還需要外語方面的人才,同時還要掌握標準化方面的知識。但是,兼具多項素質的專業人才少之又少。”孫威江坦言。
瞄準問題,有的放矢。
近日,省市場監管局會同省財政廳修訂《福建省實施標準化戰略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對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單位給予最高100萬元的補助,激發我省企事業單位制修訂國際標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不僅提供資金支持,也為各參與主體“充電賦能”。日前,在省市場監管局,一場國際標準化培訓課吸引了眾多企業代表參加。課上,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標準所副所長侯捷從國際標準化基礎知識、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的路徑和工作程序等方面,向參訓人員作了講解,并分享了國際標準起草工作的事例剖析。
“中國企業主導制定ISO、IEC國際標準的占比,已從2020年的不足2%提升至2023年的25%。”侯捷說,企業自身的實力是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基石,包括技術研發能力、市場影響力、行業經驗等多方面。“要積極投身于相關國際組織和討論活動,爭取在標準制定中發聲。”
“通過對全省企業的國際標準需求進行深入摸底調研,在此基礎上,我們形成了‘需求清單’,推進企業對接相應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委員會或分標委。同時,支持企業聯合科研院所,推動將關鍵核心技術‘打包’轉化為國際標準。著力培養能力強、外語水平好的業務骨干成為國際標準注冊專家,助力我省企業積極參與相關領域國際標準的制修訂。”省市場監管局標準化處負責人董秀云表示。(福建日報記者 林智嵐 實習生 吳俞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