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聚焦83個縣域164條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推進“四鏈”深度融合
從一“進”一“智”,看縣域經濟連連攀升
透過1—5月多個地市的關鍵指標,福建縣域經濟“進”的底色愈發鮮明:三明全市22條縣域重點產業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4%;泉州九大千億級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全部實現正增長;莆田全市縣域重點產業鏈實現規上工業產值844.5億元,占全市的69.5%;南平10條重點產業鏈614家規上企業共實現產值350.8億元,同比增長11.8%……
攀升的數字背后,是福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縣域重點產業鏈進一步蓬勃發展。
日前,全省縣域重點產業鏈等工作現場會在三明市沙縣區召開。記者從省工信廳獲悉,今年以來,全省上下圍繞推動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在一體推進園區標準化建設、產業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方面,取得較好成效;各縣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塑造縣域重點產業鏈競爭新優勢。
從增量看“進”的底色
路演、對接、洽談,臺上激情澎湃,臺下高朋滿座。知名企業帶著新產品前來,大流量平臺介紹品牌IP合作需求情況,銀行機構、專家學者、行業協會代表等齊聚一堂……
這樣熱烈的場面,今年在福建各地頻頻出現。福建力推縣域重點產業鏈“四鏈”融合,聚焦83個縣域164條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和融資需求,截至5月底,今年全省各地已開展“四鏈”融合對接活動173場,參與企業1.4萬家,共對接供需項目近400個。
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福建遵循資源要素稟賦優勢,以錯位發展策略精準定位獨特模式,協同發力培育發展縣域經濟。
充分發揮“有為政府”作用,部門合力增強縣域發展動能:組建竹產業、氟新材料、新型顯示、紡織鞋服等重點產業鏈特聘專家團;優化省工業企業供需對接平臺,建設“縣域館”、拓展“四鏈”服務功能;梳理縣域重點產業鏈重點企業“白名單”,推動縣域重點產業鏈圖譜上線“金服云”平臺,首批已采集18條產業鏈近2500家企業信息。
各地在差異化發展中落子發力,全面推動重點產業聚鏈成群:福州統籌產業、科技、金融、人才等資源,打造“四鏈”融合示范平臺;廈門建設“產業圖譜平臺”,為縣域產業發展提供系統性診斷和服務;漳州建立縣域重點產業鏈融資監測機制、繪制產業引才圖譜等。高質量發展案例接連涌現:福州市晉安區推動中國機械總院海西(福建)分院落地福興經濟開發區;尤溪縣推動華東紡織-尤溪研究院投入運營;惠安縣引入AI模型,搭建產業鏈大數據監測平臺;清流縣依托專家特聘團,賦能氟新材料產業。
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縣域綜合承載能力。在福建縣域經濟新版圖里,從沿海到山區,園區是探索縣域富民產業的最好載體,也是縣域經濟動能轉換的“反應堆”。
作為三明與泉州山海協作的標志性項目,位于三明市三元區的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已吸引24家泉州企業簽約入駐,項目總投資超60億元,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40億元。
三明安德凱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企業代表。新投用的1600噸鍛造線,正是企業加速提質增效的有力印證。“每月消耗3000噸至5000噸不同規格的特種圓棒,在三鋼周邊布局機械裝備產業,不僅降低了運費、原料成本,還享受到了全流程、一站式的配套支持服務。與在泉州運營時相比,每噸鋼材的運輸成本減少了約65元,綜合成本大幅降低。”公司董事長林飏說。
這只是一個縮影。福建持續以園區標準化建設為著力點,鼓勵各地將工作重心從“建設”向“招商”轉變,涌現多個地方樣本:福州對園區開發公司新增用于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銀行貸款,泉州實施聚力打造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2.0版本,莆田打造體制機制優、產業發展優、要素配置優、園區形象優、改革成效優的“五優”開發區,等等。得益于此,今年以來,福建63個省級園區新開工建設面積超720萬平方米、建成面積超530萬平方米,投用率達90%,新入駐企業超540家。
從變量看“智”的提升
縣域經濟的競爭取決于產業的競爭。在福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也是核心競爭力。從“制”到“智”之變,福建縣域經濟正掀起澎湃的新動能。
從單個企業來看,當工廠流水線的真實痛點,遇上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AI“神經中樞”讓工廠“活”起來。“數字化是點亮產業轉型的‘燈塔’。”這是福建金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部經理柳鵬云給予的評價。
在這家從事電池零配件研發、加工和制造的環保創新型企業里,AI成為實打實的降本工具和增效手段:在智能化流水線上,一個個電池結構件陸續從料倉傳送至提升機,再被送至檢測設備中,最終被分至各類收集筐中。
“目前共有18臺AI智能檢測設備,1臺AI智能檢測設備可完成4名工人的工作量,準確率由以前的90%提升至99%。”柳鵬云說。今年1月,金楊科技還上線ERP(企業資源規劃)、MES(制造執行系統)、WMS(倉庫管理系統)3套系統,構建“設備—產線—工廠”跨層級數據交互網絡。
從一方區域來看,近日,廈門火炬高新區啟動2025年智能制造診斷服務工作,專家深入企業現場“出診”,圍繞工廠運營存在問題和實際需求“開方”,為企業編制診斷服務報告,提供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
過去三年,智能制造診斷服務已為廈門火炬高新區87家企業挖掘433個智能化改造痛點、難點。這一次的診斷服務更突出鏈式轉型,主要涉及新型顯示、電力電器等行業。
推動“智改數轉”由點上示范走向面上推廣,也讓更多企業脫穎而出。天馬微電子、友達光電、ABB低壓獲評工信部卓越級智能工廠,科華數據、漢印電子、晶宇光電、乾照光電獲評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等。
發展縣域經濟,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是關乎生存和發展的“必修課”。當前,全省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企業占比超70%,全省入選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的總數和爭取資金總量均居全國前列。與此同時,“千員萬企”數字化診斷行動仍在持續開展,1100多名數字專員累計服務企業超1.3萬家。
眼下,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新的時空條件。特別是當大模型與縣域特色產業鏈、厚重人文基因耦合共振時,便會催生遠超傳統范式、具有質變意義的創新爆發力。
以廈門為例。通過建立健全“一個專班、一個圖譜、一套政策、一個園區、一個賦能千行百業行動方案”的“五個一”產業推進工作體系,廈門聚焦千行百業“人工智能+”需求,動態梳理人工智能能力清單,已收集工業制造、供應鏈、醫療三大領域82項能力清單和64項場景清單,國內代表性企業110家,涵蓋基礎層到應用層全產業鏈。基于此,廈門依托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嘉庚創新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在制造、醫療、城市治理(含交通、氣象)、動漫游戲、海洋等多領域持續挖掘并培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數據顯示,目前,廈門人工智能產業規模336億元,位列中國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前十。
擴大到全省來看,福建深化“智賦百景”行動,今年發布新一批省級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18個;組織開展人工智能企業和行業垂直模型摸底,征集制造、教育、醫療、就業、交通、低空經濟等行業垂直模型算法近200個。
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圍繞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化園區標準化建設、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企業等四個方面,更大力度發展縣域重點產業鏈,集聚資源要素,深化“四鏈”融合,不斷塑造產業鏈競爭新優勢。(福建日報記者 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