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維護C端根基
有業內人士指出,海底撈門店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引發高度關注并且持續發酵,與海底撈品牌在中國餐飲市場的影響力密切相關。
創建于1994年的海底撈,憑借被譽為“變態”的優質服務,迅速成長為中國火鍋業的龍頭企業。現已在國內眾多城市以及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地開出200余家餐飲門店。近兩年,海底撈更通過對自身的業務板塊進行拆分,開拓除餐飲堂食以外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由海底撈中央廚房拆分出來的蜀海供應鏈,以及由海底撈底料部拆分出來、目前已經登陸港股的頤海國際,這兩家企業也已經成為海底撈面向B端市場的重要棋子。此外,海底撈人力資源部也已經拆分成為微海咨詢,負責海底撈及其他餐飲企業的人員招聘、培訓等相關工作。
針對“老鼠門”事件的曝光,有業內人士指出,海底撈在不斷拆分、發力布局B端市場的同時,更應該重視門店的管理以及對C端消費者的維護。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表示,今年餐飲行業出現了很多新的發展趨勢,其中借助互聯網打造網紅品牌、網紅餐廳以及網紅產品已經成為很多餐飲企業現在發展的重要策略,以迎合年輕消費群體的喜好以及消費習慣,盡管這些餐飲“網紅”的質量參差不齊,但利用“網紅效應”營銷已經成為餐飲行業、快消行業的新趨勢。然而網絡傳播也是把雙刃劍。對于海底撈而言,雖然海底撈品牌本身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影響力,但品牌建設工作是不能停止的,海底撈需要對自身品牌以及門店管理能力不斷完善,以避免類似事件對品牌帶來的傷害。
當前火鍋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今年下半年,小龍坎、巴奴火鍋等地方知名火鍋品牌相繼進京,并開始快速鋪設門店。與此同時,椰子雞火鍋、泰式火鍋、日式火鍋等不同的火鍋類型相繼興起,爭相分食火鍋市場。海底撈作為傳統川鍋品牌,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亟須在服務之外發展更多被消費者認可的新能力。(北京商報記者 郭詩卉 趙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