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各地各種學校用不同的“姿勢”讓學生們提前學習創業,其目的都不是嘩眾取寵,而是真正的教育實踐。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據株洲日報記者經過數周的調查了解,發現株洲中學生試水創業的并不在少數,而對此,株洲的教育專家、學校乃至一些創業導師們大多表示不認同、不支持。可在筆者看來,素質教育喊了許多年,為何不可將這個應運而生的趨勢,變成一門選修課,在學校里推廣呢?
這樣的論調一出,支持和反對的聲音往往都會走向極端。支持者估計會用比爾·蓋茨輟學創立微軟;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高中就因為自造了游戲和音樂程序,備受好評,差點沒去讀哈佛大學,就被微軟和美國在線搶去上班了之類事例做為論據;而反對者呢?除了“不誤正業”的批駁外,或許也會用這兩個案例來說明,這樣不安分學習、從小創業的人,成功的其實寥寥無幾,都是有特別際遇和訓練一萬小時以上的“異類”。
其實,何必如此糾結,給個選修課,讓大家名正言順的修學分不就好了嗎?不想創業的,或許就利用寒暑假走上街頭賣上幾份報紙,然后擺拍幾張照片,順手交上一份創業心得作為作業,也就算是一種社會實踐了;而有心去創業的,或未來想不靠父母、靠關系、想闖世界跑單幫的學生們呢,恰恰可以借此來發揮一下自己的奇思妙想,趁年輕,機會多,多撞上幾次南墻,逐步屬于自己的路來。當年我們推崇中國男孩洪戰輝,除了帶妹妹一起讀書的親情外,不也正是看中了他“苦心人、天不負”的創業實踐嗎!
如果推而廣之呢?其實恰恰是在孩子們最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階段,給他們搭建了一個出口,讓他們有機會更多的展示青春、接觸社會和找到自我。教育部規定,2016年起全國所有高校要設立創業創新課。盡管當下這門課大多還停留在理論、放在了課堂上,但至少有了,以后慢慢豐富就好了。而歐洲則走的更遠,在小學階段,大約一半的歐洲國家或地區采取跨學科的方式開展創業教育,更遑論初高中教育了。就在8月,香港科技大學甚至舉辦了一期“科技領導及創業體驗日營”,共有15名即將升讀中三或中四的學生入營。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在校園內推行創業教育時,更明確表態:未來是創新的時代,我們培養的學生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由此可見,各國各地各種學校用不同的“姿勢”讓學生們提前學習創業,其目的都不是嘩眾取寵,而是真正的教育實踐。
在電子競技都已經被高校名正言順的納入課程,并傳到授業解惑的時代,反對者還一口一個“什么階段、做什么事”、“耽誤學業”,未免有些迂了。(文/張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