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怎么來?】兩招:成本控制+發揮長處讓醫藥B2C有出頭之日
在陳華看來,只要做好兩點能讓醫藥B2C擺脫平庸。一是控制好成本,二是將核心優勢發揮到極致。
陳華堅持認為電商作為商業機構首先最重要的是活下來,“現在一些B2C企業擺出一副什么都不怕的狀態,只關注銷售額,是否盈利無所謂,既不做To C也不做To B,就做To VC,這是混不下去的。”
有投資人告訴億邦動力網,目前醫藥電商的狀況就是平臺賺錢,企業虧錢。垂直型網上藥店只能在平臺上通過價格戰換來銷售額與品牌知名度。銷售額雖然不斷刷新,但利潤卻越走越薄。
控制好成本的前提下,醫藥電商需要找到自己的長處,并將其發揮到極致。“無論是品類、器械、慢性病用藥等等,在這些專長的地方將資源轉換成為一種優勢,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或者只選擇你的理由。”陳華這樣說道。
以康德樂為例,2013年其并購廣州百濟新特藥房后成立康德樂大藥房,主要專注于重大慢性疾病用藥,藥師服務中心通過400免費電話、即時在線咨詢工具為全國各地顧客提供藥物指導。這讓其幾乎成為慢性病用藥領域的“品類殺手”。
陳華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家B2C平臺擁有強大的系統支持,有足夠好的客戶體驗、粘性,有效地控制運營成本、市場成本、管理成本,年銷售金額達到12億-15億,毛利率在10%左右時,就可以盈利。“目前國內B2C平臺做的最好的年銷售約在10億左右,大多平均在3億-5億左右,距離盈利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前路怎么走?】什么才是醫藥B2C最好的未來?
業內人士分析,其實對于醫藥廠商來說,自建官網、入駐第三方平臺都只是表面。從短期利益來講,平臺的確能夠帶來銷量,但卻造成了線上與線下的割裂,此消彼長的矛盾仍未得以有效解決。“如果犧牲長遠的價值,只為追逐眼前短期的增長,這對于傳統醫藥零售企業而言,無異于把市場拱手讓人。”
7-11創始人鈴木敏文曾在《零售哲學》一書中強調,電商帶給實體店的影響,不應僅僅局限于直觀的促進產品銷售,根據不同的設計,利用網絡實現集團內店鋪之間與顧客的互動更為重要。“如果想徹底提升門店營業額,不能忘記不斷改善實體店鋪的產品品質和服務價值,因為這才是零售業的根本。掌控網絡即等于掌握了現實。”
由此可見,如何建立全渠道的改變,與電商有更深入的融合才是未來的重點。“鑒于目前國家醫藥政策中關于處方藥的銷售辦法還沒有完全放開,從品類結構上,醫藥電商基本以標品為主要交易對象,基本可以等同于傳統的網上零售。但這只是1.0的階段。據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醫藥電商市場交易規模68億元,分別占藥品零售市場規模、藥品市場規模、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的2.41%、0.51%和0.06%。這也意味著線下零售終端仍有很大開鑿的潛力。”
360健康通過系統與導購平臺,將終端的自建官網與線下渠道打通,避免了終端線上平臺與線下門店可能發生的沖突,最后還將會員最終還給了終端,這樣完整的閉環可能才是陳華拉入更多角色參與的砝碼。
無論這種方式是否為醫藥電商最好的形態,但相較于過去的平臺模式,360健康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即幫零售終端做系統化和數字化的建設。
“如何讓想參與到電商中來的終端、藥企真正運用好互聯網工具,將一切數字化是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陳華在最后告訴億邦動力網。
實際上,藥企、藥店與互聯網的結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渠道是微信。億邦動力網本月底有一場《藥店“微信+”研討會》,你值得擁有!
時間:6月27日下午
地點:廣州市海珠區TIT創意園 微信總部
活動形式:閉門式會議,主題分享+深度討論
活動人數:20人以內
目前確定的參與企業:微信智慧藥房、漱玉平民大藥房、益豐大藥房、德生堂、壹號大藥房、貝克大藥房、寶家康、康之家、康愛多、康復大藥房、藥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