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忽視貧窮,貧窮二字如傷疤一般存在于這個世界的落后角落,等待著完全愈合。令人頗感欣慰的是,多年以來,伴隨著新型基礎設施和新技術的崛起,人們逐漸意識到,很大程度上,貧瘠的底色源于閉塞,相比“生硬”地給予財力與物力,借助市場之力,努力助貧瘠之地完成與外界資源的對接,才是最為高效的行善方式。
如你所知,在去年11月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上,正式將“電商扶貧”納入精準扶貧工程,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加快貧困地區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這一決定也迅速被京東體察,在決定下發兩個月后,京東集團便派工作人員迅速在兩個月內安排扶貧調研業務設計等工作。1月22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與京東集團在京簽署了《電商精準扶貧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在我看來,人們理應對這份協議有所期待,因為這意味著,“互聯網+”之風正式刮向那些最為貧瘠的地方,同時,它也給了人們一次重新定義慈善的機會。
授之以漁
先來分析一下這份協議。根據協議規定,雙方將共同摸索產業扶貧,創業扶貧和用工扶貧等模式。
具體而言,在產業扶貧方面,京東將在200個貧困縣和2.5萬個貧困村打造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幫助這些地方的人們打造自有品牌,上線200家京東線上特產館,而針對貧困地區生鮮產品豐富優勢,京東也將加大在倉儲,配送方面的投資力度,幫助貧困地區建立農產品進城物流體系。
事實上,誠如劉強東在簽約儀式所言,長久以來,兩種“價格歧視”困擾于貧瘠之地:第一,越窮的地方產出的農產品越賣不上價,這當然是因為物流體系的瘠薄,好產品無法與外界對接;第二,也是由于物流不發達,哪怕同樣的東西,越窮的地方賣得越貴。而借助京東強大的物流體系,昔日的歧視也成為電商精準扶貧發力的突破口。畢竟,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是產業扶貧的必備條件(京東渠道下沉戰略實施兩年來,在中國17萬村莊都配有一線配送人員,并計劃在今年底讓京東物流覆蓋中國全部60萬村落中的40萬至45萬個村),唯有靠此,才能使閉塞的地方不再閉塞,使這個時代的稀缺資源與需求方充分對接,實現利益最大化。
劉強東就講了一個關于“走地雞”的生動的例子。你知道,我們吃的大多數雞這輩子頗為悲慘,工業化圈養體系下,它們被迅速催生,迅速長大,再迅速被吃掉,從生到死行走距離不足三米。“今年京東準備以免息貸款形式支持貧困地區小康雞養殖,發放到扶貧辦指定的真正的貧困農戶家里。每家發一百個雞苗子,每個雞崽可以戴一個雞腳環,每天監測雞走了多少路(就像智能手環一樣……),走的步數越多說明它真正散養的,價格賣得越貴。”劉強東透露,“對于貧困地區養殖的小康雞,我們將以更高價格收購,然后在京東銷售。我們通過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的成長,在偏遠的村落、在沙漠邊上、在大山里的農戶,年年養雞,我們年年收購回來,打造成品牌,讓城里人享受健康安全又好吃的雞肉,這樣的模式才能真正幫助貧困地區脫貧。”
當然,除了產業扶貧,協議之中還包括其他形式的扶貧計劃。譬如在創業扶貧方面,京東將在貧困縣推動縣級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幫助貧困戶就近就業,也將通過各種方式對100萬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合格人員進行電商扶貧知識培訓。而在更直接的用工扶貧方面,京東將聯合其他社會培訓資源,為貧困戶提供種養技能,電商技能等培訓服務,協助貧困縣政府部門加強對貧困戶實用技術培訓,十三五期間,京東將面向貧困家庭定向招收勞動力,提供相當數量的正式用工崗位。此外,京東后續還將通過金融扶貧(譬如向農戶提供無抵押,無擔保貸款),農資扶貧,公益扶貧等手段全面支持國家扶貧計劃。
慈善的真正要義
這個時候,也許有人會跳出來,一臉正義感地質問:你別扯那么多,把錢直接捐給窮人不好么?嗯,這也是我這篇文章真正想談的:所謂慈善的真正要義究竟是什么。
其實正如我開篇所述:借助市場之力,努力助貧瘠之地完成與外界資源的對接,才是最為高效的行善方式——我認為這終將成為常識。
在與扶貧辦的簽約儀式上,劉強東也頗為質樸地闡釋了這個道理:“過去13年,我們捐錢捐物,但這只是輸血不是造血,你今天捐了,今年日子可能過得好一點,年底有魚有肉吃,你明年不捐了,到年底還是沒有,很可憐。”而在底層邏輯上,京東一切扶貧手段不外乎四個字:授之以漁。
不要忽視這四個字的現實意義。事實上,學術界對于傳統意義上的慈善(富人直接把錢通過“中介”捐給窮人)的辯論一直延續至今,作為一種財富的非正常轉移行為,其帶來的后果往往事與愿違。譬如學術界一個被舉多次的例子是,由于尚未具備建立市場經濟的條件,數十年來,來自全球各地幾萬億的捐助并未給非洲國家帶去根本性改變,那里至今貧困依然。
哪怕在制度健全的地方,“欲增加生產力先增進連接”也是正確的。幫助窮人賺錢,讓他們的勞動價值和資源對接到更廣闊的合作體系(就像中國勞動力市場過去30所做的一樣),永遠比空泛地揮舞支票更為高明。
更進一步講,比行善更重要的是行善的效率,那么某種意義上,商業本身即是在釋放善意。很好理解,正如著名經濟學家薛兆豐在《行善的困難》一文中所言:“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它是人類財富的源泉,且最講效率。就像薛老師寫到的那樣:“人類社會需要慈善,也一定存在慈善,而慈善要提高效率,比商業還要困難。解決之道,就是讓捐助者和行善者以自愿的民間方式結合,以相互競爭的方式來提高行善的效率,達到以有限資源最大程度地扶貧除弱的目標。”
嗯,這正是慈善的要義,也是京東電商精準扶貧的核心邏輯,而這一切僅僅是開始,我們自然有理由期待更多。
李北辰/文